職場 張琦:認為現在錢難賺,是因為你活在過去的成功 我發現一個問題:無論企業家的資產規模多大,他們都不會滿足現狀,一直處於困惑、焦慮的狀態,總想拓展更大的市場。 他們早期有意或無意間的踩中時代的紅利,快速累積大量的財富,但隨著時代的變化,慢慢的就會覺得市場不好了,錢不好賺了。 如果你問: 「你以前是怎麼賺到錢的?」「你如何掙到第一桶金的?」「你的階段性成功是什麼,是如何做到的?」 多數大老闆都會一陣懵,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有句話說得好:「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的錢,除非你靠運氣,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 也就是說,我們永遠只能賺到自己認知範圍內的一小部分錢。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埋單。 現在很多人抱怨賺錢很難,其實不是現在賺不到錢,而是因為過去的錢太好賺了。所以你不回看過去,就發現不了那其實是時代的機遇,你就只會抱怨現在的時代不好,永遠找不出原因。 偶然的成功,能代表必然嗎? 不能。靠一個機會成功是很容易的,但持續成功是很難的。如果你不知道是哪些因素促使你成功,那你只是個糊里糊塗短暫擁有了財富的人,並不代表你是真正的成功。 只有不斷了解自己的過去,反思自己的行為,人才能從優秀邁向卓越,才能從一個成功邁向另一個成功。 我認為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是保全人員。為什麼這麼說?每到一個社區,門口的保全人員都會問你人生3大問題:你是誰?你從哪兒來?你要去哪兒? 人人都在為「接下來該去哪兒」拚命,卻忘了更重要的是:我是怎麼來的,我過去做了什麼,導致了現在怎樣的結果。 成功為什麼不可複製了? 一個人如何解釋過去,就決定了一個人如何面對現在,如何展望未來。如果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成功的,也就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失敗的。 我們看過很多做餐飲的,第一家店很成功,生意絡繹不絕,便開起了連鎖店,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等過段時間一看,全部失敗了,虧得一塌糊塗。 因為他們只看見了成功,沒有看到成功背後的本質。如果餐廳是中餐廳,中餐食譜喜歡「適量」,而西餐食譜精確到以「克」來計算,這之間的差距就是可量化的標準、可遵循的規律、可複製的成功。 一味追求表面的一致,忽略成功的關鍵因素,必然會失敗。 不可複製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只能說是一時僥倖。一個企業家善於抓機會,可以賺到第一桶金,要持續賺錢,就需要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從偶然成功到持續成功。 小米雷軍:成功的規律造就無限可能 雷軍1991年大學畢業,1992年初加入金山,一做就是16年,從工程師做到了CEO。2007年,金山在他的帶領下成功上市。38歲時雷軍選擇退休,42歲時創辦小米。2018年,小米也成功上市,至今小米走過了12年,目前全球市場名列第三,在歐洲更是排名第二。 雷軍說:「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實本質上不是在於你多強,而是你要順勢而為,於萬仞之上推千鈞之石。」這裡的「順勢而為」,不僅僅是趨勢,更是正確的成功歸因。 人一旦找到了成功的規律,就有了無限的可能。 回顧我的過去,18年裡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天天研究企業。不是在輔導企業,就是在輔導企業的路上,專注於幫企業家解決3大市場問題:商品市場怎麼做品牌,創業市場怎麼建管道,資本市場怎麼設計模式入口、平台和生態。 《商界評論》的〈封面人物〉專欄採訪時問我:「張老師,你是實戰派,還是理論派?」 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個理論派。雖然我是經濟學科班出身,閱讀了大量關於經濟學商業類的理論書籍,但理論比我好的人太多了。同時我是一個泡在企業裡的人,我曾有3年的時間,幾乎每年有200多天都在飛,有時候甚至3天能換3個城市,親身走訪了很多企業,面對企業經營和管理上的諸多挑戰。 但我不想只局限在所謂的實戰派裡。創業者們研究怎麼做事,我們作為商業研究者,所看所想必須高於眼下,要在紛繁的事件之上總結出一套方法論,有了思維模式才能解釋事件、指導實踐。 所以,我現在能夠被更多人看見和需要,就是取決於過往18年的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和提煉。所有的成功都並非偶然,這背後都是人對底層邏輯的洞察。 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底層邏輯,就像我們學習,每個學科都有一套解釋世界的邏輯。宗教有解釋世界的宗教邏輯,科學有解釋世界的科學邏輯,哲學有解釋世界的哲學邏輯,生物學有解釋世界的生物學邏輯,經濟學有解釋世界的經濟學邏輯。 你的過去就是你的底層邏輯。你如何解釋你的過去,就決定了你未來的高度。 你現在遇到的問題,答案都藏在你的過去,在歷史中找到答案,才能避免將來重蹈覆轍,取得下一次的成功。 商業如人生,只有知道來時路,方能看清未來路。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認知破局》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9.03
職場 富人只看價值,窮人才談人緣⋯真正的成熟是不花心思討好他人 思想越是貧瘠的人,才越會熱衷於好人緣,想當老好人。這是一種典型的窮人思維。商業社交上有個扎心真相:你對別人越有用,你的朋友就越多。 窮人才談人緣,富人只看價值。所以,面對比自己程度高的人,不要去討好,你討好的行為在人家眼裡真的非常幼稚。 社交需要勢均力敵 社交的本質是互惠,你對別人沒價值,認識誰也沒用。 在富人的世界裡,他們不講感情,他們看的是實力,講的是價值。你對我有價值,我們就能共同創造更多的價值。當你的實力夠強、價值夠大的時候,你不需要追逐和討好誰,志同道合的朋友自會奔向你。 如果你感覺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的價值,就不要試圖強行融入他們的圈子。他們身經百戰,有著火眼金睛,洞察力敏銳,你想達到什麼目的,他們迅速就能看穿你。所以不要試著討好他們別人,這樣只會讓你虛張聲勢,最終一事無成,什麼事情都辦不到。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把時間花費在真正有用的事情上 多去做一些有價值的事,增強自己的實力。你能創造價值,別人才會給你機會。所以與其討好別人,參加一些無聊且無效的社交,不如提升自己的價值。 同樣的,當你的位置比別人高的時候,也不要去踐踏別人。人在低谷時要看到自己,保有「謎之自信」,在顛峰時要看到別人,戒除傲慢,這才是真正為人處世的智慧。 一個人最難的是保持客觀和清醒。一旦你高傲了,傲慢就會產生偏見,偏見就會導致走錯路。 為什麼很多大企業被小企業超越?就是因為傲慢。小企業做的事情,它們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最後就被超越了。 還有一些在某些領域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人也是如此。他們對待身邊的人、員工和客戶不友善,反而花各種心思和精力在討好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身上。到頭來,這些努力很可能只是白忙一場。 他們就是因為傲慢,而錯失機會或者走錯了路。越是高高在上的人,層次越低;越是謙卑的人,層次越高。 最後,我想強調一點:面對比你富有的人,與其費盡心思拉關係、談感情,不如想想怎麼創造價值,成為一個別人眼中價值高的人;面對比你貧窮的人,也不要隨意踐踏別人的尊嚴,你可能會換來一個你根本無法承受的結果。 這不是什麼智慧,這就是常識。這個世界上,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無視常識。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認知破局》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9.03
國際 一開口賣百億元、一失言掉百萬粉⋯李佳琦窘境,背後是中國美妝產業的衰退 9月11日晚間,中國直播一哥李佳琦在「李佳琦直播間」中以淚示人,邊哭邊道歉:「我不應該,也沒有資格站在個人的角度... 2023.09.14
焦點 「新價值・壯世代」55+友善就業論壇 勞動部盼企業多善用中高齡勞動力 營造友善就業環境、創造長壽經濟新價值 「新價值・壯世代」55+友善就業論壇邀請企業永續發展領域專家、輔仁大學國際教育長楊君琦,以及獲得高分署銀髮中心輔導且榮獲... 2023.08.18
焦點 2024立委選舉》不分區立委、區域立委、原住民立委候選人名單 日公布候選人資格,確認8人無參選資格,包含:藍信祺、王家貞、朱磊、黃秀龍、鄭清原、歐陽儀雄、洪曹純明與張幸松... 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