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高手與普通人的最大差別:做好與工作「不直接有關」的事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表面看沒用,其實是大有用處的。 我曾跟一個製片人做過很多綜藝節目,他拍的電影也很成功。有一次聊天,他問:「你知道我們做電影、綜藝,每天從事這些高強度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什麼嗎?」我給了好幾種答案,比如技術、經驗、設備、場景、編劇、演員、嘉賓等,他都搖頭。 最後他說:「最重要的是睡覺,會睡覺的人才能在這個行業吃得開。」這個答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他接著告訴我,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拍攝不是靠人的意志就能完成,還需要考慮天氣、光線、各種拍攝環境等。有時一個場景只允許你用2、3個小時,或封一條馬路拍攝,時間非常短,資源非常有限。 在這種情況下,你必須保持清醒,抓緊時間完成拍攝,拍完一個場景馬上轉場,去下一個場景拍攝。這時人會非常疲憊,想在拍攝期間保持清醒,得有隨時閉上眼睛就能入睡的本領,讓大腦短暫休息。有時睡5分鐘、10分鐘,醒來後頭腦會異常清楚,人也會異常敏感。這對於藝術創作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 以前我覺得,與工作相比,睡覺最不重要。我經常看到網路上有人分享,幾點到幾點是人體哪個部位在休息,我都不相信。後來我發現有科學研究稱,人在白天使用大腦,會存儲大量的垃圾資訊和垃圾能量,而睡覺就是排空垃圾的最有效途徑。任何一個精力充沛的人,並非每時每刻都精力充沛,只有經過休息,才能讓自己恢復體力和精力。 所以你會發現,人做有用的事情時,大都是在清醒時做的,但讓你保持清醒的,卻是睡覺這件(你以為)沒用的事。 看似「沒用」的事,其實很重要 世界上很多有用的事情,都是靠這些「沒用」的事情襯托出來的。 舉個例子,在看電影、電視劇時,我們經常感嘆其中的某些場景華麗、壯觀,甚至還會有一些火爆鏡頭。但人們很少注意到,在這些火爆鏡頭出現之前,往往會先有一、兩個異常安靜或緩慢的畫面,接著火爆鏡頭才會出現。這些或安靜或緩慢的橋段,就相當於「沒用」的鏡頭,它的目的是為後面劇情烘托氣氛。 這種形式是運用了文學創作中的起興手法,其作用就是用附屬場景襯托主要場景,用附屬物體去突顯主要物體。藉由「沒用」的畫面烘托後面「有用」的場景,兩者形成強烈反差,提升觀眾的觀感。 很多人與別人溝通時,經常都是只談事不談情。比如,一個公司的兩個基層業務人員,見面後直接接洽工作,基本不聊工作之外的事。但你可能不知道,他們的主管其實早已接觸過了。在這兩位基層員工商議業務時,主管可能正坐在隔壁房間喝茶、聊天。兩個基層員工的業務是否順利、成功,最終就取決於兩個主管之間的感情關係是不是足夠好。 我過去做專案經理時,跟一個客戶多次溝通業務,但總是不順利,不是對方覺得我方投入少,就是我方覺得對方出價低。後來我做到專案副總、專案總裁,甚至創業後,我才終於明白一件事:想要讓業務合作順利進行,就要先交朋友後辦事。 有人可能不理解:辦事才是目的,交朋友有什麼用? 的確,交朋友就是那件「沒用」的事,但恰恰是這件事,可以讓對方願意為你提供更多的資源;可以讓對方在遇到一些小難處時自行解決,不會總來麻煩你;可以讓對方站在你的角度,設身處地的考慮你的利益。 一個汽車發動機想快速運轉,得加入潤滑油。潤滑油並不能直接為汽車提供能量,但可以解決潤滑的問題,讓汽車跑得更快。加潤滑油看似是沒用的事,其實是在為有用的事打根基。有了這個根基,我們做的有用事才能開花結果。 我曾帶領團隊為美國跨國科技公司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做銷售諮詢,在這期間,IBM的銷售部門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要求,銷售培訓課程要分成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兩種。我當時不理解,銷售培訓不就是給銷售人員培訓銷售技巧,讓銷售人員學會業務交流和業務溝通嗎? 後來我才明白,業務溝通的最終成果來自雙方是否在非正式場合交朋友,比如一起打球、吃飯、喝茶等。這些從表面看都是沒用的事,實際卻可以增進雙方的友誼,最終為達成有用的合作奠定基礎。 所以,會做沒用的事的人,往往更容易把有用的事做好、做大。而每次出手只想做有用的事,只想快點拿到結果的人,往往幹不成大事,因為他不知道人際關係的好壞決定了事情辦成的效率、速度及規模。 在這個世界上,不論做什麼,最終要達成的都是合作。合作最重要的不是做事,而是做人。 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雙方培養出感情後,你不管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反之,感情沒處好,再順利的事也會變得不順利。明白這個道理後,你就知道為什麼自己以前做事總是遇到障礙,原因就是你只想做「有用」的事,而忽略了「沒用」的事的價值。 來源:大是文化提供 *本文摘選自大是文化《出手吧!活著就是要上C位》 {DS_BOX_39292}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3.27
職場 職場上最怕全力做「錯的事」:看懂效能和效率的差別 職場上並非埋頭苦幹就一定有所收穫,你可以用更聰明的方法面對問題。 舉例來說,有位男生為了給他女朋友驚喜,在她生日當天花了非常多時間,買了一束十分漂亮的花。他預期女朋友看到會很開心,但這其實只是男生覺得漂亮,當女方收到花的時候卻生氣了,因為她根本不喜歡這個顏色。 女朋友說,「你有用心了解我喜歡什麼花嗎?如果你不了解,為什麼還要送我?」 這故事其實說明了「效能」與「效率」的差異:效能是「做對的事」,效率是把「對的事做快」。 每個人都該有「效能思維」與「效率思維」 高效能在工作跟生活上都重要,當你安排事物的順序不一樣,對後續的影響也會隨之改變。把焦點放在目前的工作要事,想好執行的方式,才能讓這些重要項目產生正向的影響。 同樣在做事,你做「對」的事,一次就成功,相反的,你做「錯」的事,就需要反覆修正。 效能思維 效能思維是「做對的事」: 在工作上,你手邊處理的工作,是老闆要的嗎?對團隊有幫助嗎? 在人生方面,有哪些重要的事情非做不可,它有列入你的代辦事項嗎? 一旦在工作和家庭發生衝突,你會如何安排事情的優先順序呢? 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很重要,但更重要是,思考這項工作對你的部門、公司是否有價值。 效率思維 效率思維是「把對的事做快」,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能因為追求效率而犧牲品質,因此需要善用方法跟工具。記住,別被自己的思維限制了,很多事情都有更快的解決方法。 如果你做事只看效率,不看效能,你絕對不會成為優秀的人,這就是效率思維的盲點。 拚命工作,卻不得老闆讚賞 我曾經在輔導企業時遇到一位學員求助,只要老闆交代的工作,他一定馬上去做,而且成果不俗。孰料,老闆過陣子卻說,「很多事都只是想想而已,不見得要做,你怎麼都沒跟我討論,就直接做了?」為何他做得要死要活,還被老闆唸? 這個小故事,就是缺乏「高價值產出思維」:高效能+高效率。 養成效能思維的3個練習 既然做到高效能如此重要,因此職場工作者都應具備3種心態: 要有同理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才有機會把事情做對。 不斷的思考什麼才是對的事。 時時刻刻都要求自己,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效能思維講起來很簡單,其實做起來不容易,但真正卓越的成功者,都把效能發揮的淋漓盡致。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陳柏燕 ... 2024.06.07
職場 兩個人問「你是哪裡人」,一個變摯友、一個再也不想聊⋯差別在說話這關鍵 日本「對談高手」越智真人在《聊不停的聰明問話術》中提到:「溝通的重點在於了解對方,讓對方『盡情說』才是重點,絕非我們拚命找話題。」 即便是簡短的一句話,卻能讓對方感覺被重視、被徹底理解,甚至記住和你說話時的愉悅感覺,那就是引起善意共鳴的「良性附和」。 我們絕不能忽視他人表達的細節或弦外之音,當你願意全心全意給予「同頻」反饋時,那麼對方就彷若置身於「聊得開心」的氛圍,對話的心情刻度當然是停駐在完美的記憶熱點。 兩個人都問「妳是哪裡人」,結果迥然不同 記得大學新生訓練的時候,有些人和你一聊之後,你就會興起一股「咱們謝謝再聯絡」的念頭;有些人卻會讓你打開話匣子說到欲罷不能,這種令人愉悅又滔滔不絕的經驗,讓其中一位對談者後來甚至晉升為好閨蜜等級的人生至友。 他們到底「說」了什麼,會讓當時的我產生兩種迥然的感受呢? 其實,當下他們都友善的詢問我:「怡慧,妳是哪裡人?」個性靦腆的我皆簡短的回答:「雲林」。 A很坦率的說:「雲林不是黑道的故鄉嗎?妳也太優秀了吧,竟然能出淤泥而不染的考上師大,還能去除黑道標籤來到首善之都讀書,實在太厲害了!」 表面聽起來,他好像是在誇獎我,但為什麼聽起來就讓人渾身不舒服,頓時讓我無法接續回答。 B則是誠懇的說:「高三畢業旅行時,我曾去過雲林,覺得這個地方很淳樸友善,很可惜沒有機會再深度探訪,妳願意推薦幾個私房景點給我嗎?」 表面上,他只是在說自己的旅遊經歷,卻又很巧妙的替我的故鄉作正面形象的背書,同時,也順帶邀請我多談談自己故鄉的美與善,忍不住和他攀談起來。 年少的一段往事,讓我憶起兩人不同的回應,一句話也決定彼此親近或疏離的關係。 回話方式決定親疏遠近!5步驟正確的附和 過於關注在自己感受的回應者,容易製造看法的差異,進而陷入關係的分歧。而善意的附和者,能夠站在對方立場說話,反而能為自己開啟更多人脈串聯的機會。 每個人最感興趣的話題通常是跟自己有關的連結。當你願意從認真傾聽開始,良性回應別人真實的需求時,就能得到友誼的敲門磚。 如何在他人說話時精準附和?我建議可以根據以下5個步驟進行: 安靜與專注,絕不能打斷對方談話。 回應時揚起嘴角,展現同理與善意。 你的回應需傳達「你是對的」的同理心。 盡量聚焦在對方表達的關鍵點,適時回應:「我也是!」 讓對方在跟你溝通之後,能成為更有自信的溝通者。 善意是表達的唯一途徑,它撫平了表達者的脆弱不安、動搖不定,透過自然拋接、對答無礙。良性附和者,不需要刻意表現自己說話有多積極,只要透過自然而然的一應一和,就能讓兩顆心越靠越近。 安靜陪伴也是一種好的回應方式 良性的附和有時候不一定要說話,也可能是短暫的沉默、安靜的陪伴。 一部日劇《出租什麼都不做的人》詮釋的正是安靜的陪伴,這也是良性附和的例證。劇中男主的職業是出租自己,但他是「什麼都不做」的安靜陪伴者。對於只是「乾坐」,就能「解救」眾人煩惱的劇情,許多人都感覺不可思議。但從過往的經驗,我確實能體會安靜陪伴所能帶來的強悍溝通力。 當我們陷入絕境、無路可走之際,陪伴其實是最真切的療癒。對方不用給予我們任何答案,只需要以真心讓出心底的位置給予陪伴者。或許,你表面上什麼都沒有做,卻慷慨的把珍貴的時間送給對方,時光的流逝,並非虛擲而是最好的情感支持。 良性附和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需要竅門。良性附和絕不是當「拚命點頭」的木頭人,你不只要能輕鬆的融入對方話題,也要懂得怎麼接話。同時,在對方說話時,還要繼續Hold住熱絡的談天氣氛,讓對方覺得你是「很好聊的人」。 就像岡本純子《世界第一的聊天術》提到的:良性附和大抵有三個拋接對話的形式,一是說出來(把球丟給對方),二是聽進去(讓對方接到球),三是一起聊(讓對方把球丟回來,你一言,我一語,加深彼此情感)。 由此可知,一位良性附和者必須在關鍵時刻作出「支持型回應」,讓對方能不斷滔滔的把話說好說滿。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善意溝通》 {DS_BOX_38824}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2.06
財經 比寶可夢更強,混合實境(MR)讓科幻電影成真!一文搞懂VR、AR、MR、XR的差別 實現《一級玩家》的虛擬實境(VR) 時間設定在2045年,人類正處於糧食不足與經濟衰退的民不聊生,有一群人為了撫慰鬱悶的心情,打開了「綠洲程式」(OASIS)。 這幾個英文單字的字首縮寫,是一種沉浸式多媒體(immersive multimedia)或電腦模擬生活(computer simulated life)。人類在名為綠洲的網路世界化身為自己喜歡的角色(虛擬分身),到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要的事,還能穿上具有「觸覺技術」的衣服,在網路世界獲得觸覺上的感受。 前面的敘述其實是電影劇情,來自於英國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科幻冒險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一級玩家》描述欲擺脫憂鬱現實的人類本能,電影裡出現的科技就是「虛擬實境」(VR),也就是最近資訊科技領域常被提及的技術。 把現實與虛擬放在一起的「虛擬實境」到底是什麼意思?就是讓人在電腦創造的虛擬世界裡感覺身歷其境。 虛擬實境(VR)概念早在1938年出現 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雖然近幾年才受到重視,其實這個概念在1938年已經出現在法國劇作家兼電影演員安托南‧阿爾托(Antonin Artaud)出版的散文集,阿爾托把劇場(theatre)描述為「虛擬實境」(la réalité virtuelle〔the virtual reality的法文〕)。 阿爾托認為,電影雖然包含了演員的模樣,但在電影院裡,真正與觀眾見面的不是演員,只是由光和影像展現的畫面。換句話說,雖然這些演員不是以物理型態存在於現實之中,但觀賞的人覺得這些光和影像如同真人,因此阿爾托使用了「虛擬實境」這個詞彙。 之後在1970年代,美國的電腦專家邁倫‧克魯格(Myron Krueger)用「人工現實」(artificial reality)描述虛擬實境的移轉概念。 直到1982年澳洲科幻小說家達米恩‧布羅德里克(Damien Broderick)出版《猶大曼陀羅》(The Judas Mandala)一書,虛擬實境這個詞才被以現代化的意義使用。後來虛擬實境獲得一般人的關注,相關技術的開發如雨後春筍。 資料來源:Viulux 若要好好享受虛擬實境,絕對少不了「頭戴式顯示器」(HMD,head mounted display)。頭戴式顯示器通常是前面封閉的長方形黑色眼鏡,直接戴在頭上。為了幫使用者營造脫離現實的感覺,頭戴式顯示器上會有麥克風、揚聲器等多種感測器。 戴上這種VR裝置,使用者能感覺與現實脫離,進入了虛擬世界。例如:身處在首爾的使用者如果戴上VR裝置,瞬間宛如置身在紐約街頭,也能從外太空俯瞰地球,甚至於變身為賽車選手在賽道上奔馳,當然也能360度旋轉觀賞任何景象。若將VR裝置與控制器連線,使用者還能與虛擬世界裡的人物互動。 嗅覺、觸覺技術還有發展空間! 虛擬實境只能在VR裝置呈現的虛擬世界裡活動,使用者無法從目前的所在位置「物理移動」到VR展現的場景或場所,而且也只能用眼睛看、用耳朵聽,不能直接觸碰虛擬世界裡的事物,因為業界還沒開發出可以觸摸的「觸覺技術」。由於目前還無法用手觸摸,使用者在進行VR遊戲時,多少會覺得無法完全投入。 不過最近學界已經研發出嗅覺技術,可透過VR裝置聞鬆餅、榴槤等食物、水果的氣味,詳細內容刊載在2023年5月10日出刊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國際期刊。 由中國北京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聯合組成的研究團隊,研發出兩種支援嗅覺功能的VR裝置,一種是把晶片貼在使用者鼻子下方,另一種類似口罩形狀。這兩種發明都含有石蠟(paraffin wax),能讓使用者聞到氣味。 石蠟是提煉石油產生的副產品,為半透明的固體,主要用在蠟燭、軟膏、化妝品的製造,能散發出各種香味。使用者若戴上頭戴式VR裝置,把眼前出現的花、食物等東西靠近鼻子,嗅覺裝置就會在兩秒鐘內散發出該物品的氣味。這是利用調配石蠟成分產生氣味的技術。 這項嗅覺VR技術還在實驗階段,將來若真有能聞到氣味的VR裝置上市,可應用在遊戲、4D(四度空間)電影等多種領域。一般我們到電影院看電影,都是聲音與畫面的二度空間(2D)享受,3D電影必須配戴特殊眼鏡,才能看到電影中的特殊效果。4D電影則是除了原本的3D效果之外,再加上嗅覺(氣味)與觸覺技術。 擴增實境(AR)又是什麼? VR是讓人感覺進入虛擬世界的技術,難道虛擬世界裡的橫切面無法展現在現實世界?這種把電腦創造的事物、景色放在現實世界裡重合的技術叫作擴增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 AR大致上可看成是VR的一部分。AR是在現實世界裡合成虛擬事物或資訊,彷彿虛擬世界真的存在於現實,是一種電腦繪圖技術。「擴增實境」這個名稱是指以現實為基礎擴增(augmented,增加、強化)其他資訊(虛擬世界的資訊),類似在現實世界裡增加虛擬資訊。 AR是讓使用者在現實世界看到虛擬事物,如同讓使用者在現實之外獲得額外資訊。以智慧型手機為例,使用者透過智慧型手機的鏡頭瀏覽周圍景色,附近的餐廳、店鋪都被顯示成立體影像,這就是一種AR技術。又如汽車上的抬頭顯示器(HUD),讓駕駛人可在擋風玻璃上看到車速、位置等行車資訊,也是屬於AR的應用。另一個代表性的AR裝置是Google眼鏡(Google Glass),當使用者戴上Google眼鏡,鏡片上可顯示道路資訊與搜尋結果。 「精靈寶可夢」為何一出現就轟動全球? AR使用者不只是與虛擬實境互動。VR技術無法讓使用者有物理移動,AR卻能做到。曾經在全球掀起旋風的「精靈寶可夢」手機遊戲,堪稱是應用AR技術的經典代表。 2016年7月位在美國舊金山的遊戲公司Niantic發表《精靈寶可夢》(Pokemon Go),以使用者的位置為基礎,合成電腦創造的卡通人物與手機鏡頭拍攝的實際影像,展現出人工世界。換句話說,精靈寶可夢是行動裝置AR遊戲,利用有GPS(全球定位系統)功能的行動裝置,在實際地點顯示虛擬寶可夢生物,玩家能與這些寶可夢互動(捕捉)。由於精靈寶可夢採用了遊戲業界前所未有的新技術,2016年7月上市後,首八週的下載次數超過五億次。 除了精靈寶可夢成功應用了AR技術,AR也應用在模擬家具陳設與衣服試穿。透過AR技術,消費者不必親自試穿衣服,就能比較衣服的色彩或尺寸合適與否,也是具有經濟效益的應用。 MR、XR接力出現,電影場景將實現! 繼VR與AR之後,最近還有混合實境(MR,mixed reality)與延展實境(XR,eXtended Reality)技術接連出現。MR、XR與VR、AR有什麼差異? 簡單來說,VR是處理現實與遙遠的虛擬世界,AR是把虛擬與現實重合的世界,MR則是擷取VR與AR優點的技術。例如用虛擬的方式重新擺設辦公室裡的實體辦公桌椅,這就是MR技術。又如汽車公司要設計新車款時,不以泥土等實體素材打造原型(prototype),而是利用虛擬世界製造原型車,並且進行各種測試,這也是MR技術的應用。在電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裡,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在空中顯示出電腦畫面、戴上特殊手套撥動空中電腦畫面的技術也是MR。 XR應用了VR、AR與MR技術,特徵是讓使用者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臨場感受發揮到極致。 《一本書讀懂科技趨勢關鍵詞:ChatGPT、自駕車、量子電腦、DAO……人人都該學的49個最新科技及商業應用》☛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7675} 責任編輯:高郁捷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4.06.24
職場 成功人士一樣會焦慮,差別在於怎麼面對!從4個焦慮症狀看 我在下班後的聚會上狂喝酒來掩飾社交焦慮,在開會前噁心想吐,害怕通電話並經常取消電話,不知多少次躲在公司盥洗室裡。 與此同時,我非常成功,我默默忍受痛苦,同時又很可靠、有遠見,勤奮而雄心勃勃。我的焦慮幫助我承擔了和我的野心相匹配的風險,且從事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28歲,我成為一家全球傳播公司最年輕的副總裁。但隨著事業的發展,焦慮加上我天生的野心,促使我總想做更多。有些日子我感覺像身兼三職,但我仍然擔心做得不夠。 許多焦慮領導者會依賴不健康的反應,這些反應可能在短期內起安慰作用,但最終會變成讓他們壓力更大、耗盡精力並削弱領導力的習慣。問題是,一旦短暫的安心感消失,令他們焦慮的東西仍然存在,而且往往在他們想要避免焦慮的時候變得更糟。 諷刺的是,無益的反應可以幫助人在事業上取得進步,例如過勞往往會受到讚許。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壞習慣會造成太高的代價。 工作可能會讓許多人上癮,那是一種逃避我們不想處理的問題,以及我們不想面對的人或內在惡魔的方式。我們來看看一些職場最常見的應對焦慮的負面反應: 焦慮造成的負面反應1:微管理 微管理和緊盯著員工是常見的焦慮反應。英國城市心理健康聯盟(UK’s City Mental Health Alliance)負責人波比.賈曼(Poppy Jaman)表示,當她發現自己在進行微管理,就表示她的週期性抑鬱症發作了。 她說,留意這件事非常重要,不僅因為那是一種提醒她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的信號,也因為她不希望她的員工感覺到壓力。我們如何分辨自己何時過度介入,而且我們的頻繁查看實際上阻礙了工作進展?以下是一些你正在進行微管理的跡象: 你堅持大小事都要發副本給你。 你告訴團隊成員一切都得由你經手。 你給自己分配一些不需要你提供意見的專案? 你拒絕把工作委派出去。 你花很多時間糾正員工的工作、或者你堅信你的方式是最好的做事方式。 還有更多,但它們的共同點是一種掌控一切的潛在需求。當然,這是源自焦慮。 馴服微管理傾向的最好方法是解決你的焦慮,就像賈曼的方法是在抑鬱症站穩腳步之前照顧好自己。你也可以使用一些領導技巧來減少微管理,讓你的員工成長茁壯。 其中一種是使用久經驗證的「帕雷托法則」(8020 rule)。就這情況來說,意思是讓你的員工在80%時間內以自己的方式去完成任務;剩下的20%,引導你的員工——即使如此,要記住你的角色是激勵,而不是頻頻查看或自己跳下去做。 另一種技巧是專注於開頭和結尾,而不是中間。意思是你要發布明確的目標、期待和截止時間,然後在整個工作過程中,讓員工可以隨時向你尋求指導——除此之外,要抗拒查看的誘惑。最後,當員工達到目標,你可以評估成果。 焦慮造成的負面反應2:拖延症 心理學者、「身心靈」(Think Act Be)Podcast主持人塞思.吉利漢(Seth Gillihan)表示,有2種形式的自我對話常會導致拖延: 「這事一定很煩人。」 「我可能做得不好。」 有了其中1種(或2種)敘述在腦中反覆播放,我們會延遲一項會讓我們不愉快或擔心自己做不好的任務。 拖延的壞習慣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負向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的絕佳例子:負向是因為,我們能得到沒有某種不愉快經歷的獎賞;而增強是因為,它讓行為在未來更有可能發生。 不打那通我們很害怕的電話,或者不填寫那堆績效考核表,在當下感覺很好:這就是獎賞。 但顯然,拖延會帶來嚴重後果,它最麻煩的難題之一是:雖然它在(非常)短期內有益,但拖延總是會導致更大的焦慮。 有許許多多有效的技巧可以預防、打破這種壞習慣,最有用的方法之一是將任務分成容易處理的小部分,然後在每次完成一小件交付事項時獎賞一下自己。 我每天一早都把一整個工作日以半小時為單元加以規劃,當我能看到眼前的工作以小塊狀排列開來,由於不確定感帶來的焦慮消除了,因為這給了我當天的清晰路線圖,而且創造了許多讓我可以享有達標獎賞的小件交付事項。 焦慮造成的負面反應3:迴避 迴避行為是指我們為了避開壓力狀況或棘手想法和感覺,而採取的任何行動。迴避是一種適應不良的應對機制,典型例子包括忘了繳帳單、取消電話或會議、拒絕公開發言或進行報告。 我們知道有些人不惜拒絕升遷,甚至換工作或辭職,只求避開壓力狀況。作家艾胥莉·C·福特說,恐懼支配她的生活多年,因為焦慮所產生的拖延、自我破壞和負面自我對話阻止了她追求夢想,但透過治療、人際支持和追求改善,她學會了控制焦慮,不再逃避。 她說,她的自我對話從「我很焦慮,所以我辦不到」變成了「妳很焦慮,妳覺得妳辦不到。但試試看吧,請試試看。」她說,這種轉變為她創造了驚奇。 焦慮造成的負面反應4:衝動決策 焦慮時,有些領導者會苦於無法作出決策並加以推遲,有些人則恰恰相反,會倉促作出決策。能夠讓案子有所進展、減輕工作量或者把工作委派出去,可以讓人輕鬆不少。 可以想見職場的衝動決策會造成什麼傷害,尤其如果經常發生的話,而且發生的指揮層級越高,影響就越廣泛。然而我想澄清的是,我指的不是果斷決策,因為當機立斷或在紛擾中提示策略方向的能力是一項極可貴的領導才能。這裡我專指的是,引發焦慮並導致負面後果的衝動決策。 衝動可以和焦慮的成就者作計畫、作準備時的需求共存,也可以和憂慮、反芻思考共存。在當下,焦慮會削弱我們作出明智決定的能力,因為它會打斷注意力,專注和工作記憶等執行功能;它會導致我們專注於錯誤的事物,扭曲事實或急於下結論。 理想情況下,我們可以推遲關鍵決策,直到我們的心情改善,但我們都知道這不容易做到。 首先要承認,你的情緒會讓你成為不可靠的敘事者,你可能會容易產生消極想法,例如你正在準備一場演說,但是你的上一次演說讓你覺得很失敗,甚至你可能因為中學的一次朗誦引起訕笑而長期堅信自己是拙劣的公開演說者。 先問自己,我夠不夠客觀?如果你不確定,調查一下你的記憶是否正確,也許可以詢問同事的意見。 每個領導者終究都得發展一支「說真話」夥伴團隊,一群你可以諮詢、能提供你坦率直白意見的人。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焦慮是你的優勢:平凡的人害怕焦慮,卓越的人善用焦慮》 {DS_BOX_37590}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6.04
財經 房屋稅自住1.2%稅率優惠,少做一件事就沒了!3/24截止 財政部從2024年7月1日起實施的「房屋稅差別稅率2.0方案」,其中一項新規定是,自住住家房屋必須完成戶籍登記... 2025.03.14
財經 囤房稅2.0上路!持有戶數如何認定?稅率怎麼算?影響族群一次看 「囤房稅」源自財政部《房屋稅條例》第5條規定,是針對屋主持有的第4戶開始計算的非自住住家,採用差別稅率課稅... 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