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揭開全台離岸風機的實況 專訪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協會理事長—林雍堯 Q儘管離岸風電能為台灣帶來綠能商機,為節能減碳作出貢獻,社會大眾與媒體仍相當關注海洋生態保育與離岸風電發電無法雙贏,您的看法?又是什麼原因會導致溝通上的落差? 林雍堯回答以下簡稱答答:綠能建置看似迫在眉睫,但這個命題,我卻是抱遲疑的態度,也就是民眾普遍還是不清楚為什麼台灣需要綠電?,多數人都無法好好辨別。我想將這命題簡化,先敘明綠電對於台灣的重要性。 歐洲從去年十月啟動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美國隨之在今年也開始要課碳稅,當前全世界有超過500多家的國際企業承諾RE100,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作為一個全球產業供應鏈的一環,如果沒有足夠綠電供應,未來競爭力就會有問題了。簡單來說,就是「失綠能」,就會被國際產業供應鏈所排除,這是生計大事。 當然,綠電有很多種,可以確定的是離岸風電是對於台灣不管對環境、對整個社會來講,它所造成的影響是最小的。先以對自然景觀的影響來說,現階段在建置的風場很多都已經蓋到離岸二十公里以外,對景觀的影響是非常小的,而每一部風機間的間隔也都將近一公里,是能讓漁民進來作業。風場都期望能和漁民、自然共生共榮,這是非常重要的大前提。 Q 一般大眾對於離岸風電易有哪些誤解及迷思? 答:誤解及迷思還真的不少(笑)。像最近最常看到就是有人會誤解台電的虧損是綠電所造成。我真的立刻就去台電網站查資料喔,2022年再生能源佔台電總發電量才8%,換算下來,才兩百億度,這其中還含了水力、廢棄物等其它發電方式。兩百多億度在二千五百多億度的總發電量佔比有多高,大家不妨換算看看!正因佔比很低,大家目前才非常努力在建置,希望能夠提高綠電的佔比。 另外,針對海洋保育的誤解,早期大家難免有疑慮,但第一部風機海洋風電(Formosa 1)的建置到現在,已經過了七年,不管是苗栗、彰化還是雲林地區的風場,開發商皆在建置過程做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另外像是基樁放下去,同時會建置防淘刷工程,形成人工魚礁,產生自然的生態,這個部份國科會跟中央研究院都有進行相關研究。 離岸風場的影響不該全然是負面的,像是「人工魚礁」、「海洋保護區」或「限漁」的效果外,甚至在雲彰隆起海域的潛力風場,實地調查並量測包含水文、水質、浮游生物、魚類、底棲生物、風機基樁附著生物、鳥類、蝙蝠與鯨豚等不同生物與環境資料,並量測評估離岸風機噪音對鯨豚、魚類與甲殼類等海洋生物的潛在衝擊,也能建立起龐大的生物資料庫。 Q 不少海洋生態保育團體表示,已經開發中的離岸風場大多在白海豚棲地附近,除了白海豚,也有其他生物要保護,請問在海洋生態的保育方面,開發業者有做那些監測或保育動作? 答:農委會已在2014年預告「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離岸風場選址規劃,在環評階段都會被要求避開這塊區域。同時為避免打樁的噪音傳到棲地,針對所有的鯨豚類,我們在施工的期間,會先派出鯨豚觀察員,同時以水下聲學儀器去掃描附近鯨豚,一旦發現鯨豚進入打樁方圓750公尺的警戒區,就會在安全無虞下停止打樁。並將範圍外的噪音控制在160分貝以下,才能減少干擾。國內採用幾種措施,包括打樁緩啟動(一開始時先小聲打)、氣泡幕(產生氣泡以降低噪音)等,並在打樁範圍監測水下噪音。 另像是海纜要上岸時,由於海邊會有一些鳥類的棲息地,所以在牠們繁殖的時間,也會停止施工,絕大部分海纜要上岸,已摒棄明挖方式,都是採用潛鑽工程,儘量確保在技術可行的狀態下,降低對環境及生態的干擾。以鳥類為例,所有的風場在進行環評時都有承諾,會裝設最新商業化的鳥類監測雷達及攝影,每一年都要提供環境監測報告供開發商、地方(漁民)、專家及政府四方共同監督。 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協會理事長—林雍堯 Q 在海洋生態保育與離岸風電開發的範疇,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協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目前,已有哪些作法及成果? 答: 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協會一個很大的作用就在要整合開發商的共同意見,協會是採四分之三以上會員共識的絕對多數決,所以出來的聲音就是代表開發商共同的意見,這樣的方式有助於我們與政府、地方的溝通。由於台灣的離岸風電正在起步,協會的著力點很多,像颱風侵襲,漂流船會對風機造成損害,海上的區域聯防就能透過協會整合所有的風場,一旦有海上發生緊急狀況,就能減少災害。另外,針對海纜的規劃、政策的審批等,無論是延聘國外專家,或提出建議,與政府商議或是針對社區、大眾進行分享等,協會都能扮演智庫的角色。 Q 在2025年的風力發電進度目標下,展望今年,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協會又有哪些目標需要完成,並發揮智庫作用,協助產業健全共榮? 答:所有的離岸風電開發商都是經過政府正式公開的招標取得開發權,風場建置的所有的資金都是自有資金或是自籌外,在簽約後還要有履約保證金,包含海域土地使用的保證金、分攤加強電網的費用,為了電網的穩定,還要有備用容量責任等。 也因為如此,在負重前行的路上,我們由衷期盼整體產業環境能夠更加完善,像是如何協助國內綠電購買者取得國際的信用評等、合理的綠電交易價格及機制,還有國內金融機構對於台灣離岸風電建置的能力和能量的信任,擴大融資的參與等 。 過去,我以為投資綠能是為了下一代,但在這麼多國際企業承諾RE100以後,綠能已是現今產業生存的必需要素,隨著2023年是過去七十年來,地球平均溫度最高的一年,當極端氣候已是不可逆的事實,使用再生能源或是藉由綠能減碳,已不是單一國家的責任,也是未來人類及萬物的生存的要素,這條路很難走,卻是非走不可! ... 2024.02.15
財經 《黑神話:悟空》爆紅商機來了!這些台廠都搭上順風車 已在全球創下千萬套銷售量,並持續快速上升中,而Steam平台同時上線人數更在假日晚上一度達到300萬人,網路上也有許多遊戲實況主挑燈夜戰打遊戲的直播... 2024.08.26
管理 看高手如何面對問題 ➤ 鴻海劉揚偉:問題越尖銳,對我越好 全球據點的分工流程與版圖、model C原型、低軌衛星、電動車軟體等;最過癮的是,還可以看到以無人機俯拍的鴻海各工廠運作實況影片... 2024.12.06
職場 「別讓遺囑成為家人的戰場」沈春華40歲後開始寫遺囑 在和平飯店的樓頂,我們透過衛星傳輸做了現場實況轉播,影像和聲音訊號是否穩定,讓工程人員繃緊神經,主播和記者也是上緊發條... 2025.02.06
國際 日本移工薪資逾40k、去韓國不用仲介費⋯越南街頭實況:年輕人不想到台灣了 ▌本文作者簡永達為南投人,曾獲台灣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大獎、香港人權新聞獎。攝影作品曾獲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首獎。在書寫中平衡宏觀的社會分析與微觀的生命故事。 在越南最著名的「勞務街」紙橋郡(Quận Cầu Giấy)上,短短不到600公尺的街道,聚集上百家「勞務輸出公司」,也就是人力仲介,他們負責招募、訓練越南的年輕人,運輸到日本、韓國、台灣等地做工。 越南移工一直是台灣製造業主要勞動力來源。從2018年開始,在台灣工作的外籍移工超過70萬人,其中超過6成都是產業移工,越南移工占了近4成5。 越南年輕人不想到台灣打工了 可年輕越南移工對台灣的熱情正在消褪。自1999年越南政府開始輸出勞工到東亞新興國家以來,台灣一直是越南移工首選。但這個情況在過去幾年有所轉變。 2018年,日本首次超過台灣,成為越南勞動力最大宗的接收國。2019年約有8萬名越南勞工前往日本工作,台灣只有4萬4000人,差距持續拉大。在新冠疫情趨緩並解除邊境封鎖以後,2022年約14萬名越南勞工 出國工作,日本仍是最主要的目的地,超過6萬7000人,台灣維持5萬8000人上下。 越南年輕人不想到台灣打工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越南經濟正在勃興,過去10年的經濟成長率維持在7%上下。越南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中獲益、外資不斷自中國出走,將工廠基地轉移至越南北部。 接著,南韓三星集團在隔年關閉所有在中國的工廠,將海外生產重心移到越南,預計未來超過半數的智慧型手機都將從越南生產。來自台灣的電子代工龍頭富士康亦在越南積極布局,除了擴大在北方北江省一座生產筆記型電腦與平板的工廠,並宣布將投資3億美元、招募超過3萬名員工。蘋果公司的台灣供應商,包含和碩與廣達,也看好越南前景,紛紛轉進越南投資建設更多的電子代工廠,這使得工人就業機會大增。 其次,越南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也影響勞工出國的意願。教育部門在1990年代末修改法規,允許私人設立大學及專業學校,但產業結構調整跟不上大學成長速度,每年約有20萬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他們之中不少人會申請出國工作,但對海外工作有更高的期待,對台灣艱苦的工廠不感興趣。 刻苦忍耐是上一輩的事 對「我世代」的年輕人來說,刻苦忍耐是上一輩的事,越南政府順應潮流,也跟著修正出國工作的說詞。 2000年初,輸出勞工作為一項國家的主要減貧政策,政府喊出「支持貧窮地區職業培訓……爭取每年8000名勞動者出口」。但在2017年後,越南官員的說法轉為:「準備未來的人力資源」,強調到海外工作是為了加強語言能力與技術,並喊話出國勞工隨時要返國,為國家經濟發展貢獻技術與專業。 「我看再過幾年,沒什麼越南人要到台灣工作了,」阿義這麼說。他是一位專門輸送越南工人到台灣的越南仲介,經營台灣市場已16年,並且能說流利的中文,但在2019年上半年,阿義已多次聘請翻譯陪同他前去日本拜訪客戶。 阿義的看法和年輕越南移工們的心聲不謀而合。我在那條勞務街閒逛時,有群18、19歲的年輕女孩走靠近我,一股腦的用新學的日語跟我打招呼。當時我胸口掛著相機,她們以為我是日本來的遊客,想找人練習語言。我擺擺手,用英文解釋我來自台灣,一個女孩像是聽懂了「台灣」的關鍵字,馬上切換成中文回應。「妳會說中文?」我驚訝地問;「本來打算申請去台灣工作,學了幾個月的中文,」她回,「但現在大家都想去日本了。」 因應搶工大浪,日本修法以優厚條件吸引移工 就在我與阿義見面的4個月前,長期以單一種族自豪的日本放寬移民規定。為了解決人口老化與長期缺工的問題,安倍政府在2019年修正《出入境管理及難民認定法》,放寬特殊技術工人簽證(Specified Skilled Worker, SSW)以延攬外籍勞工,不只是看護,包括從事金屬製造業、工具機械,以及電子業等製造業勞工,都是重點招募對象。 越南勞工最早是透過「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Technical Intern Training Program,TITP)前往日本工作。這項實習制度始於1990年代,日本聲稱是向開發中國家轉移技術,實際上是引進外籍勞工的側門。由一批留學代辦與掮客從中穿針引線,他們送越南工人到日本上基礎日語學校,課餘時間到工廠上工。 按照規定,越勞只能在日本工作3年,契約期內不能離境、不能更換雇主,由於工人是以「研修生」的學生身分工作,沒有納入勞動法保障,經常面臨超時工作或苛扣薪資的問題,被國際人權團體批評是血汗奴工。 2019年,日本政府終於承認人手不足,決定修正移民法來招募外籍勞工,預定5年內引進約34萬人。除了保障他們領有與日本國民相同的最低工資,介於16到20萬日圓間(約新台幣4到5萬元);工作滿5年後,只要通過語言檢定與技能測驗,移工即可申請永久居留資格,不但能攜家人同住,還可以自由轉換雇主。 如此高規格的勞動條件,讓越南總理阮春福在2019年接受《日本經濟新聞》訪問時強調,越南勞工出口「將時時刻刻以日本為最優先考量」。 一場國際搶工的大浪來襲。國際勞工組織(ILO)在2019年調查國際移工的數據,發現全球大概2成跨國移工集中在亞洲,尤其從東南亞移往東亞國家,包括日本、韓國、台灣,已經是當代勞工遷移最為主要的路線之一。 至於韓國的布局,我們將時間稍微倒回至1990年代,那時台灣、日本與韓國剛開始嘗試引進外籍勞工。不同於台灣制定專法招募移工,韓國選擇仿效日本的研修生制度。由於韓國早期太過依賴人力仲介,許多外籍工人到韓國以後沒有在規定的企業受訓,反而被仲介帶去其他製造業工廠工作,而且這些研修生缺乏勞動法令保障,導致雇主侵害外勞人權的案例層出不窮。 韓國政府在2003年修正策略,改採國對國的直接聘僱模式(EPS)。外籍移工在這制度下享有與韓國勞工同等的勞動保護,而且政府直接聘僱也大幅降低移工出國的費用,最低的菲律賓工人只需支付500美元,越南勞工也支付不到800美元,與來台動輒6000美元的仲介費差別甚大。目前,韓國已和16個勞工來源國簽署雙邊合作協議。 (編按:根據韓國現行法規,只有配偶是韓國公民和韓裔的特定外籍人士才可以在南韓從事家庭幫傭工作,與僱主同住的全職家庭幫傭當前巿場行情約為每月350萬韓圓(約新台幣8萬4647元)至450萬韓圓之間) 日本則是仰賴半官方的合作社招募移工。這幾年裡,不斷有合作社前往越南尋找仲介,合作設立語言學校。在河內這座城市的周圍已經湧現大量日語學校。 越南勞工成為日本最大宗的外籍族群 人力仲介公司的高階主管懷秋站在剛落成的日語學校2樓陽台,這是一棟5層樓的藍白磁磚樓房,1、2樓作為教室與辦公室,3、4樓是準備出國工人的宿舍。她的公司投資房地產、遊樂園與五星級飯店,也跨足經營人力仲介,每年向日本、韓國、台灣以及波斯灣國家輸出數千名勞工。 懷秋的髮型剪得俐落,踩著高跟鞋走來走去,「這棟已經住滿,我們的另一棟宿舍正在加緊趕工,」她指著馬路對面的工地說。 懷秋對未來有很多想法,其一是放手經營了20年的台灣市場。在2020年以前,她每季飛台灣拉攏合作的仲介業者,甚至在台北派駐員工以便服務客戶;如今,她改成每個月飛日本拜訪客戶,「台灣的市場我們就會慢慢放掉了,」她的語氣充滿對日本這個新市場的嚮往。 專門研究東亞遷移體系的社會學者藍佩嘉,也注意到日本在國際移工市場的吸引力 。她在2019年赴日本研究新制的「特定技能」簽證。越南移工要循此管道去日本並不容易,不僅要花6到8個月學習日語,以通過更高水平的日語檢定,還必須在簽證給予的5年有效期內通過國家證照考試,否則仍須離境。所以很多學者批評日本只是給移工畫大餅,看得到吃不到。 但移工前往日本的費用確實有所下降。由於日本已批准國際勞工組織所建議的「移工零付費」條約,日本雇主需要承擔絕大部分的費用,這一點與台灣大不相同。藍佩嘉以看護移工舉例說明,「雇主先面試挑好工人,之後他們在母國學日文、受訓練,再到日本的聘僱費用,全都是由雇主付費。」 日本的特定技能移民計畫,被吹捧成一種可以成功迴避人力仲介的勞工輸送方案。但實際上透過這一方案進到日本的人數並不多。根據日本至2021年的統計,持特定技能簽證的外籍工人只有3萬8000人。 藍佩嘉解釋,這是因為日本實行多軌制度來招募外籍勞工,其中招募實習生和特定技能工人的方案並行。考慮到雇工成本,日本雇主仍傾向用實習生的名義招聘工人,尤其是在農業與機械製造業。循此管道來的移工仍需要向人力仲介支付費用,不過,由於產業缺工孔急,這筆仲介費用有明顯降低,「越南工人去日本要支付的費用大約在3600美元左右,這跟來台灣需花費6000美元,還是差別很大。」她說。 無論透過何種管道,越南人在日本接收的外籍勞工比例中占比持續上升。2021年,日本有172萬外籍勞工,其中越南勞工的人數達到44萬,首度超過中國,成為日本最大宗的外籍族群。 受到在COVID-19大流行封鎖邊界的影響,日本從海外招募勞工的進度不如預期,勞動部門不得不放寬規定,允許在日本的實習生轉換為技術工人簽證,從而增加越南移工在技術工人的比例。根據最近的報導,日本政府正在研議取消實習生制度,並放寬特定技術工人取得永住資格的條件。 *本文摘自春山出版《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 {DS_BOX_36527}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