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家教

共有 695 則相關文章

職場

當要舉辦家庭旅遊或找聚餐地點時,誰會第一個跳出來?如果你有個姊姊,很可能就是她來負責。假如這是你平常的工作,且你是家裡唯一一個會這樣做的人,那麼你很有可能患有「長女症候群」。 這並不是一種真正的心理疾病或狀態,關於這個名詞的定義,甚至是否需要該名詞仍有些許多不同的見解,但在社群平台上,它已掀起許多討論。 長女症侯群8個症狀 在一個觀看次數已超過670萬的TikTok影片中,擁有執業資格的家庭與婚姻治療師莫頓(Kati Morton),分析了長女症候群的8個「症狀」。包括了: 對他人有強烈的責任感 會做出超乎預期的表現 經常陷入焦慮 習慣取悅他人 發現自己很難設定界限 感到內疚 在成人關係中遇到困難 對兄弟姐妹和父母感到怨恨 出生序和性格 尚未有一致性研究發現 我們或多或少都聽過這樣的刻板印象:老大有責任感,排行中間的孩子善於察顏觀測,老么最會撒嬌。有些網友會說:「這說明了一切!」;但另一派人會說:「這沒有根據。」 美國休士頓大學社會人格心理學家達米安(Rodica Damian)告訴《紐約時報》,的確有學術研究發現,一些家庭角色和教育程度、智商等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這些研究都集中在單一時間節點,且大多數出生序的研究,樣本量也相對較小。 她解釋,這意味著年長的兄弟姐妹可能看起來更負責任,甚至更聰明,因為他們比兄弟姐妹更成熟。 一項2015年英、美、德國約兩萬人的研究,並未發現出生序會影響性格的特徵。另一個樣本數超過37萬的研究中,雖然發現了出生序,在性格和智力上有著細微差距,但差異小到幾乎沒有意義。 而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長女症候群」是一種社會性別規範與對年長子女期待加成的總和。長女症候群可用來描述家庭中大女兒的共同經驗,像是高度的責任感,以及在某些情況下,成為弟弟妹妹的第二個母親,要為弟弟妹妹樹立好榜樣。甚至有時大女兒會覺得必須遵守父母的意願,而犧牲自己的意志。 對孩子的期待,將影響孩子往後人生 德國萊比錫大學的人格心理學家羅勒(Julia Rohrer)表示,年長的兄弟姐妹往往會因為他們的年齡而承擔額外的責任,而女性或女孩又被賦予更多家庭照顧的工作。 加州長灘島的家庭與婚姻治療師斯坦尼扎(Sara Stanizai)說,她接觸過的許多個案,尤其是當他們感覺到被某種期望束縛住時,若能意識到自己的出生序,其實影響了他們的家庭生活,特別能帶來幫助。 「我認為人們只是在尋找意義和自我理解,」她說,出生序和星座、依戀風格一樣,人們都是在尋找一組詞彙、一個概念,用來描述他們所經歷過的生活。 然而,美國東北大學應用心理學教授克萊默(Laurie Kramer)對上述說法有不同的看法。她強調,請別將這當成是星座運勢,因為原生家庭裡,父母給予孩子的角色期待,確實會在他們往後的人生造成影響。 每個家長都會有自己的教養風格,養育子女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若爸爸媽媽意識到自己對子女的影響力,就能避免帶給長女或長男太大的負擔。同時更重要的是,應該創造一個環境,即使孩子們感受到不公平對待時,也能暢所欲言。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Northeastern Global News、Health 核稿編輯:吳和懋責任編輯:林易萱 ...

2024.05.02

生活

毛小孩是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永遠用愛陪伴飼主。然而,近年寵物食安問題頻傳,讓飼主憂心忡忡,並且對於為毛孩挑選安全的寵糧,感到焦慮。 人類食安事件層出不窮,寵物食品也不例外。貓咪因飼料引發低血鉀症致死、狗狗罐頭混入異物、損害消化系統,甚至飼料中潛藏黃麴毒素、重金屬與過量添加物,都會傷害犬貓肝腎功能。 隨著台灣寵物飼養比例攀升,毛孩議題備受關注,政府開始正視寵物食安,推動《寵物食品安全管理法》立法,並研擬「寵物食品管理及配方師」職能基準。但在專法與專業人才尚未到位前,寵糧安全除了僅靠《動物保護法》規範毒物及業者自律,飼主選擇也格外地重要。 擁有國家營養師資格、正在攻讀獸醫所博士班的愛狗狗數位媒體執行長吳雨庭 資訊透明度愈高,安全愈有保障 台灣寵物食品市場年產值預估達300億元,吸引許多小型工作室與家庭工廠投入製造。然而,部分業者缺乏動物營養知識,可能埋下食安隱憂。 擁有國家營養師資格、正在攻讀獸醫所博士班的愛狗狗數位媒體執行長吳雨庭表示,寵物生理與病理異於人類,不能直接套用人類飲食觀念。例如,人類食品常用的保濕劑丙二醇,對貓咪帶來溶血風險,已被禁用於貓糧。她建議飼主挑選寵糧時,應重視食品資訊透明度,以確保毛孩安全。 寵物食品工廠生產過程 目前,在全球寵物醫療領域具有影響力的世界小動物獸醫師會(WSAVA),針對飼主在挑選寵物食品時提供了明確指南,建議優先選擇那些主動公開配方來源、生產資訊,並具備專業營養研發團隊的品牌,尤其應由具備獸醫營養學專科資格的營養師設計配方,並能提供完整營養成分分析與品管機制的說明,以確保毛孩攝取到真正安全、完整且均衡的營養。吳雨庭進一步指出,飼主應主動確認寵糧是否符合國際標準,如美國飼糧管理協會(AAFCO)、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或歐洲寵物食品工業聯盟(FEDIAF)的規範,這些標準確保基礎營養與食安需求。 寵物食品工廠包裝過程 此外,製造工廠須通過HACCP或ISO 22000認證;食品標籤愈透明愈安心;配方經第三方驗證,無毒素且基礎營養達標;業者若公開消化率報告,更值得信賴。每位飼主都盼毛小孩長壽,而飲食直接影響毛小孩的健康。只要掌握專家建議的重點,就能為毛孩挑選安全又優質的寵糧。 耐吉斯E系列實踐:重新定義寵糧挑選新標準 耐吉斯E系列 全新升級,為毛孩打造更健康的飲食新標準 人類相信「營養是健康的基石」,這一點對毛小孩同樣適用。寵物糧食品牌「耐吉斯寵物食譜」(Holistic Recipe Solution)從飼主的立場出發,懷著對寵物的深厚關愛,精選天然原料,打造出添加專利益生菌、契合毛孩體質的E系列乾糧,被譽為「寵糧界超級能量碗」。這不僅是一款寵物食品,更是科學與用心結合的健康承諾。 耐吉斯長期以來以嚴謹態度,落實安全管控、符合法規與把關品質。在研發E系列時,品牌訂下三大升級基準,旨在讓飼主安心選購,同時提升毛孩的健康。 三箭齊發:從食力升級到健康力 第一箭:產地透明,原料可溯 耐吉斯在「產地安心,原料可溯」的原則下,嚴選全球天然原料,每項食材來源皆可在官網查詢,並委託美國與加拿大知名大廠生產。從原料到成品,供應鏈全程公開透明,讓飼主選擇時更有信心。 第二箭:科學配方,專業加持 為實現「專業配方認證,科學為本」的目標,耐吉斯邀請國際寵物營養權威Dr. Greg設計配方。Dr. Greg擁有營養科學博士學位,曾在知名國際寵物集團擔任研究科學家及技術領導者,擁有超過200篇論文與300多項專利申請,享譽全球。他的配方結合學術與實務,確保營養均衡,讓毛孩受益。 第三箭:專利成分,健康加碼 在「專利成分足量添加,健康加分」的基準下,E系列採用無穀低敏設計,搭配優質蛋白質與機能蔬果,並添加美國專利BC30益生菌。這款益生菌耐酸耐熱,能幫助腸胃健康,減少毛孩糞便困擾,同時鞏固免疫力與蛋白質吸收力,為毛孩帶來活力與健康。 從源頭把關,打造毛孩健康未來 耐吉斯從生產端嚴格控管,確保寵糧安全與品質,讓毛孩更強健,也讓飼主享受陪伴的時光。E系列以高標準、高品質、高營養,重新定義寵糧市場的基準,透過透明產地、專業配方與專利成分,展現品牌承諾,讓毛孩的每一口都充滿安心與營養。 ...

2025.04.18

生活

近年台灣頻傳食物中毒事件,從越南法國麵包事件造成五百多人食物中毒,到寶林茶室因邦克列酸中毒釀成六死悲劇,無不凸顯食安問題的嚴峻。這些案例大多源於食物在加工、保存或處理過程中的細菌或毒素污染,稍有疏忽,便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醫師說明,食物中毒的影響可大可小,輕則引發腹瀉、嘔吐,重則可能器官衰竭致死。因此,除了掌握正確的食物保存原則,也應提高警覺,注意重症徵兆,才能及時應對。以下為口述紀要: {DS_BOX_39206} 食物中毒的成因相當多元,包含細菌、病毒、寄生蟲、傳染性蛋白質,以及天然毒素和化學物質等六大類。 致肝癌毒素是它!食物中毒六大原因全解析 其中,細菌性食物中毒是不分季節、國內外最常見的類型。例如,生食海鮮容易受腸炎弧菌汙染,蛋類與肉製品可能帶有沙門氏桿菌,而米飯、粄條等澱粉類食品則易孳生仙人掌桿菌。此外,夏季高溫潮濕,民眾享用的冰品與手搖飲若保存不當,極可能成為大腸桿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溫床,進一步提高中毒風險。在病毒性食物中毒中,諾羅病毒最為常見,易污染即食食品、沙拉、冰品及生鮮魚貝類等。該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力與擴散速度,一旦食物受到污染,便可能引發大規模食物中毒。尤其每年入冬至春季,更是諾羅病毒流行的高峰期。 寄生蟲感染同樣是食物中毒的重要成因。回顧四十年前的金蘭家族慘案,當時金蘭醬油第二代因生食非洲大蝸牛,導致全家五口不幸中毒喪命。這是因為蝸牛體內帶有「廣東住血線蟲」,可能侵入腦部、脊髓等神經組織。因此,螺類、蛞蝓、蝸牛等生物絕不可生食,以避免嚴重後果。某些天然毒素的致命性也遠超乎想像,包括植物性毒素、麻痺性貝毒、河豚毒,以及黴菌毒素等。其中,河豚雖然是部分饕客的極品美味,但若業者未能妥善處理或誤判品種,將河豚毒素吃下肚,恐會導致嚴重中毒甚至喪命。此外,台灣潮濕的氣候利於黃麴毒素繁衍,是目前已被證實與肝癌高度相關的致癌物之一,若花生、五穀雜糧、堅果類,甚至中藥材保存不當,極易受黃麴毒素污染,進一步危害健康。 最後,由農藥、重金屬或非法添加的化學物質引起的食物中毒,也是不容忽視的風險。例如蘇丹紅,這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工業染料,依法不得用於食品中,卻曾被不肖業者違規添加。蘇丹紅具有肝腎毒性,可能引發過敏反應,甚至具致癌風險。常見可能遭污染的食品包括豆腐乳、辣椒粉、咖哩粉等調味品,因此消費者選購時,應避免選擇過於鮮豔或色澤不自然的產品,以降低食安風險。 中毒症狀可大可小出現五大重症徵兆快送醫 食物中毒後,患者通常會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發燒等急性腸胃炎症狀。大多數情況下,病程輕微,只需要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保持清淡飲食並充分休息,數天內即可康復。 然而,食物中毒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指引,若出現糞便帶血、劇烈嘔吐、嚴重脫水(如口乾、尿量減少)、高燒超過攝氏三十九度,或腹瀉持續超過三天等五大重症徵兆,應立即就醫。此外,嬰幼兒、年長者、孕婦及免疫功能較弱者屬高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以免併發敗血症或器官衰竭,威脅生命。 留意「危險溫度」!教你四招預防食物中毒 想要有效預防食物中毒,日常飲食習慣與食品處理方式至關重要。首先應確保用餐環境衛生,包括定期清潔廚房流理台、餐桌椅及餐具,避免細菌孳生與污染。第二,料理食材時,務必將生食與熟食使用的砧板、刀具分開,以防細菌交叉感染。第三,食物經過高溫加熱才能有效殺菌,因此應盡量減少生食或半生不熟的食物,降低細菌感染風險。最後一項關鍵則是注意食物存放的時間與溫度,大部分微生物在攝氏七度至六十度之間生長快速,這個範圍被稱為「危險溫度」。因此,在購買便當後,夏季應在一小時內食用完畢,冬季則不宜超過兩小時,若無法立即食用,應存放於冷藏中,並在食用前徹底加熱至攝氏七十度以上,確保食品安全。 {DS_BOX_39207} ...

2025.03.13

財經

有的人看一棟房子要花1個小時以上,有的人卻只看兩眼就換下一個物件;走馬看花看房子跟抱持著柯南精神看房子絕對「差很大」。台灣房屋副總裁謝萬雄建議消費者首先應該看的是「建商」信譽,並掌握「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的大原則,多看幾次房子,以確保該物件在不同時間點的屋況。 由遠而近 先看外在的商圈環境。四周是否有治安死角?是否有暗巷?四周是否有市場、學區?樓下是否有特殊業種?如果是預售屋,還要特別注意建商是否用「大帆布」或巨大的看板遮住周遭如基地台等嫌惡設施。 由外而內 走進大樓前,記得先抬頭看看房子的外觀,建材好不好?有沒有瓷磚剝落或牆面汙染?還可以看看晚上住戶的「點燈率」,藉此評估入住的戶數。再看「公布欄」,住戶欠繳管理費的狀況如何?游泳池或社區巴士是否公告停用或停開?這些都攸關社區的品質。 看格局採光和安全性 當由遠而近、由外而內都過關後,才進入「看房子」的階段。第一眼先看感覺,踏入房子後身心是否不舒服?接著看格局和採光,看消防逃生等安全措施及路徑,再敲敲牆壁,看建材與施工等細節。 看使用動線 資深房地產投資人楊德芬則建議,看房子要從務實的角度來看使用動線。她曾經看過一間房子,要去後陽台還得從客房穿出去,曬個衣服都要跟屋內的人「借過」,很干擾。還要注意廚房與陽台動線是否順暢?陽台放不放得下洗衣機?有沒有足夠的置物空間?回歸實際生活面的需要,才不會買到「不順手」的房子。 來源:聯經出版提供 買房子要了解的自然環境問題 買房子絕對不只是買「那一棟」房子而已,房子的優劣與周遭環境息息相關;房子有增值空間還是會貶值也跟周邊區域有關。這裡要談的是大範圍的自然環境問題,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 翻開地圖,圈出你想住的地方,仔細看看周邊是群山圍繞?還是水波盪漾?購屋前最好對於該市鎮的地勢高低、地理條件有約略的認識。 低窪憂淹水 如果你擔心淹水的問題,就不要買在可能淹水的地區,無論價格再便宜都不要買,因為就算河川已經做了截彎取直的調整,當豪雨來時,還是有淹水的風險。近來豪大雨成災,可多注意新聞提到的「新淹水地區」。 即便是同一條街道也有地勢高地之分,挑一個下傾盆大雨的時間,去街上走走,或詢問在地老店家過去的淹水史,你就會知道哪裡會淹水。 高地苦無水 低處擔心淹水,往高處買就不會有問題嗎?高處的問題也很棘手,尤其是缺水的夏天,某些地處丘陵高地上的建築因為地勢太高,水壓不足以將水源即時送達較高建築,易面臨缺水或水管末端水量稀少的問題。 還有一種易缺水的地區是緊鄰農地或工業區,枯水期一到,農地用水緊縮,民生用水也告急;或是石門水庫泥沙淤塞而影響民生用水,導致民眾提著水桶等接水的畫面幾乎年年上演。 最後一類缺水則是水質問題,對硬水特別敏感的人,就得把購買濾水設備納入考量。 山區愁潮濕 山區普遍較為潮濕,若選擇住在山明水秀的山邊,最好做好衣服容易曬不乾、家具用品容易發霉的心理準備;一台功能強大的除濕機是此類住宅的標準配備。 海邊恐腐蝕 可以遠眺海景的房子帶給人夢幻的休閒度假感,但海風帶有鹽分,容易侵蝕外牆,若建商未使用強化的建材,房子外觀很快就會變得老舊。 現在捷運更延伸到桃園,所以,選擇的範圍就更大了。 空汙新問題 近年來,PM2.5問題特別嚴重,易過敏者勿選工業區或交通大道旁。 來源:聯經出版提供 *本文摘選自聯經出版《房子就這樣買》 {DS_BOX_38936}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1.17

職場

「抱歉,我覺得你可能還沒準備好接手這個專案。」當有人質疑你因為「太年輕」,而無法勝任某個職位時,你會如何回應? 根據美國雇主點評網站Glassdoor 2019年的多元化與包容性調查顯示,18至34歲的年輕員工中,有52%曾遭遇或目睹職場年齡歧視,比率遠高於55歲以上員工的39%。 對此,肯特大學教授艾布拉罕姆斯(Dominic Abrams)指出:「年齡歧視是雙向的。雖然人們經常對年長員工抱持刻板印象,認為他們較難適應新環境,但年輕人往往更容易遭受各種形式的偏見和歧視,包括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年齡歧視。」 麥肯錫(McKinsey)和非營利組織Lean In的研究則發現,職場年齡歧視中,年輕女性更可能是最大受害者。 相較於年輕男性常常靠著「潛力」就獲得晉升機會,年輕女性往往需要憑藉「實際成就」才能向上流動。這種差異凸顯了職場中性別與年齡的雙重偏見,也提醒我們在追求職涯發展時,需要更有策略的應對這些挑戰。 破解職場「年齡歧視」的3大策略 面對這種情況,Lean In執行長托馬斯(Rachel Thomas)表示,最有效的回應其實出乎意料的簡單,只要帶著最親切的微笑,不卑不亢的問:「你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當你遇到質疑時,可以用溫和且好奇的態度提出探詢性問題。例如:「我真的很想理解,這樣我才能做得更好」,或「您的意見對我很重要,能否詳細說明?」這種方式不僅能迫使對方思考其偏見,還能在不產生對立的情況下,達到溝通效果。 其次,持續記錄自己的工作成就和貢獻。你可以建立一個「成就清單」,不論大小事都要記錄,在績效面談或爭取新機會時,用具體數據說服主管,消除可能存在的年齡偏見。主動分享這些成就,也能讓你的工作成果更容易被看見。 第三,建立真誠、雙向互動的導師關係。托馬斯建議,與其直接找一個主管或前輩,綁定他成為你的導師(mentor),不如透過時間建立自然的互動關係,找到這樣的角色。如此一來,這種關係就會是雙向的。定期與導師分享他們的建議如何改變你的職涯,能激勵他們持續提供支持。 面對年齡歧視,職涯顧問弗萊斯納(Laura Fleishner)指出,最好的應對方式是講述一個令人驚奇的故事。「如果你很年輕,就分享一個你如何完成重大專案的經歷;如果你較為資深,則可以分享你如何快速掌握新技術的經驗。」 在職場中,年齡歧視往往源自於對一個人的動力、體力和技術能力的刻板印象。面對這樣的偏見,你必須主動出擊:在履歷和面試中展現對工作的熱情,用具體事例證明你快速學習和適應新技術的能力。 打破年齡的框架,不是被動等待別人的認同,而是透過專業表現和持續成長,主動贏得職場上的尊重與機會。 資料來源:CNBC核稿編輯:林易萱責任編輯:林思妍 ...

2024.12.24

職場

最近「個人皮膚色彩屬性」的話題很流行,我上廣播節目時,主持人提到,現在網路上有許多自我測試的網站或App,號稱可以用AI分析皮膚色彩屬性。主持人問我:這些方法到底可信度多高? 事實上,我有很多學員在上課前試著用這些方法,但正確率往往不高。甚至有些學員根據測出的結果去購買特定顏色衣服,但越穿越覺得不對勁,覺得這些顏色並不適合自己。最後繞了一大圈,還是回來請專業人士鑑定。 網路上教你如何自我觀察皮膚色彩屬性的方法,例如看頭髮顏色、眼珠顏色、血管顏色⋯⋯,充其量只是專業鑑定中的幾項指標,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因素需要考慮。 個人色彩診斷程序 以下就是我平日在課程中,為學員進行皮膚色彩屬性鑑定的程序: 鑑定時要完全卸妝,最好在自然光充足的白天進行。 在室內靠近窗邊的地方鑑定,避免色溫不對的燈光干擾結果。 鑑定時,使用不同顏色的布料進行比對,觀察布料反射光線到皮膚上時的效果。如果布料的顏色和膚色相互映襯,膚色就會顯得亮麗;相反的,如果不合適,膚色就會顯得暗沉。 我會觀察學員的臉龐,除了氣色以外,眼神是否變得明亮、柔和,牙齒的色調是否變得自然白皙,皺紋是否變少,甚至斑點是否變得柔和不顯著⋯⋯,這些都是色彩鑑定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穿對顏色、化對彩妝,能讓個人瑕疵變特點 你或許看過國外的化妝品廣告,模特兒臉上的雀斑雖然清晰可見,卻不會覺得像「瑕疵」,反而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自然之美,這就是因為她穿了適合她色彩的衣服、化了適合她的妝容。 相反的,如果顏色不對,臉上的雀斑就會變得像是瑕疵了。此外,穿對顏色時,會讓臉部會顯得立體,如鼻子變挺、蘋果肌更有弧度、額頭更飽滿,甚至嘴唇的弧線也會更加分明。 凡此種種,都是現階段測色網站、App或自行DIY測試,無法分析到細節。當然,隨著AI技術的發展,或許有朝一日能提供準確的分析,但現階段仍較接近遊戲。 別為了省小錢,花一輩子冤枉錢 個人皮膚色彩屬性鑑定就像是驗血型,一輩子只需要進行一次就足夠了。只要鑑定機構的經驗豐富、分析準確,能一步到位為你找出專屬的美麗解答,以後就再無後顧之憂。 如果為了省錢尋求偏方、自行探索,得到結果後又覺得不準,不僅勞民傷財,更可惜的是在這個探索過程中,對自己的掌握度、自信度、肯定度,經常也就慢慢消磨掉。 時尚大帝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曾說:「寧可用2天的時間釐清思緒,也不要用一輩子的時間模糊焦點。」皮膚色彩屬性的鑑定也是如此,與其迷失在各種似是而非的結果中,不如一次到位,讓專業的色彩分析師引導你找到專屬美麗方案。 皮膚色彩屬性就如同一份可靠的「美麗使用說明書」,當你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再去買適合的單品來妝點自己,就能夠事半功倍。 相反的,如果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只是透過不斷買衣穿衣來實驗,這個試錯的過程不但不保證能得到解答,還可能會消耗不必要的精力、金錢和時間,無非是事倍功半。 讀到此處,相信聰明如你一定知道該怎麼做了!祝福各位讀者,都能在探索個人皮膚色彩的旅程中,用最高效的方法,做出最有智慧的選擇。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11.14

焦點

「我希望推動AI寫程式,來讓台灣成為一個人人都有軟體創新能力的國家。」說這句話的人,是有二十年軟體開發經驗的資深工程師劉依語。她去年從Pinkoi技術顧問一職離開後,開始專注於推廣AI寫程式。 任務啟動至今約莫半年,她已陸續為包括中華電信在內,超過二十個機構、組織,分享AI寫程式的學習方法,並在生成式AI讀書會中,指導過多位無資訊科學背景者,成為AI寫程式高手。 想用AI,如何跨出第一步又走長久?先有犯錯、求助他人的勇氣 劉依語指出,沒有資訊科學背景的人用AI寫程式,與過往工程師寫程式的不同在於,過去,擁有寫程式能力的人有限,基本上都是開發出一個標準品,提供給所有人使用,所以大家只能去配合工具。 可是當AI賦予更多人寫程式的能力,每個人就有機會客製化處理自己的需求、打造出更符合個人需求的小幫手,進而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這樣的能力也可以讓更多人的創新發想,更有落地實現的可能。 「AI寫程式這件事,只要是你知道、你願意去試,基本上就會成功。」她從互動經驗中觀察到,能夠順利跨出第一步,並且走得長久的人,大多有以下特質: 一,不害怕犯錯。 大家最需要突破的關卡,通常是心理門檻。所以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告訴自己,這件事其實沒有想像中難。而且最好不只想,更要實際動手做。 現在就打開你的電腦,向AI輸入以下問題:「我想用AI寫程式,尤其想試試看用Apps Script,但我不曉得要寫什麼,你能問我一些問題來幫我發想嗎?一次一個問題。」這樣其實已經跨出了第一步。 當AI給出的程式跑不動,或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時,有些人會放棄,但成為超級使用者的這群人,則是會對AI窮追不捨,繼續發問。 當然,有些問題不是狂問AI就一定能得到解答,所以這時需要第二項特質的幫忙:尋求幫助的勇氣。 這裡的求助對象,是具備寫程式能力的工程師。 她在與學習者互動的過程中發現,大家想開發的多數應用都不難,卡關的通常也都不是什麼大問題,所以這時候如果有一個具備程式背景的人幫忙看過,經常只要一句話,或做一個簡單的調整,就可以把問題解開。 此外,如果能再加上兩項能力,還可以大加分。 AI降低了程式開發的進入門檻,只要藉由向AI發出提問,就可以說是走在解決問題的成功路上。攝影者:郭涵羚 具備什麼能力幫你加分?學會觸類旁通、放大想像力 首先是,舉一反三。不論是在網路上,或各種分享會裡,都可以找到許多AI寫程式的案例,但許多分享案例解決的,可能都是個人工作上的細微痛點,這些成果,不見得能直接套用在每個人的使用情境裡。 這時候如果懂得從其他人的案例中觸類旁通,比較能夠避開在本身工作流程中,一時之間找不到應用場景而卡關的狀況。 第二個加分項,是想像力。不同於工程師可能被本身的程式專業所限制,非資工背景者不受局限的想像力,其實是最大的優勢。 即便劉依語有二十年的程式開發經驗,但在很多學習AI寫程式的使用者身上,她經常會看到許多自己從未想過的程式解法。「我持續被Shock(驚訝),」她說,「感謝大家開啟我的視野。」 前進AI超級使用者的路上,除了靠自己練功,如果有夥伴,往往成功機率還會更高。這一點,從許多積極推廣全員使用AI的公司案例中,例如台灣大哥大、Appier、薩泰爾娛樂等,可以明顯看到,成立社團、舉辦分享會、讀書會的共學機制,對於帶動整體學習氣氛與速度的幫助是很大的。 圖表製作者:何佩珊 劉依語有過多次帶領企業學習AI寫程式工作坊的經驗,現在基本上已經可以做到,透過一場工作坊,就能讓全員上手寫程式。 根據她的經驗,如果想要舉辦一個成功的工作坊,三大步驟非常必要。 三步驟辦工作坊帶起共學氛圍有工程師陪跑更有利企業轉型 第一步,先找有感案例。透過具體案例與趨勢說明,先讓大家相信AI寫程式可行,因為相比於害怕,更多人的阻礙來自於不相信AI真的可以幫助自己用寫程式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這邊有一個重點是,在案例挑選上,讓多數人有感,會比案例本身的厲害程度更重要。像是自動提醒功能,可能就是比旅遊規畫功能,可以讓更多人提起興趣和共鳴。 第二步,讓大家直接現場體驗。她形容,這就好像是魔術表演,單靠口說可以憑空變出酒瓶,觀眾未必埋單,但親眼看到,就會相信。 這一步有一個重點,就是選擇的實作題目要盡可能簡單,確保每個人都能成功執行。舉例來說,自動化批次寄信功能,可以先從寄出三封內容完全相同的信,這種最簡單的做法開始。 此外,她也在幾次互動中發現,對於沒有寫程式經驗的人,在分享與教學上,最好細緻到連每一步的滑鼠游標移動過程,都讓彼此清楚看到。 第三步,學了後要行動。 「我最常遇到的問題是,好,AI可以寫程式,我被你說服了,但我覺得我沒有需要寫程式。」劉依語認為,這時有幾件事可幫助學習者繼續往下走。一種做法,是不僅要挑選出貼近工作的範例,也在示範的同時,補充可能的延伸方向與情境。 舉例來說,客製化的批次寄信功能,不一定只能用於自動寄發收據,以電商使用情境為例,相同功能也可以當作一種再行銷工具,例如批次寄送友善提醒信給三十天未回購的會員。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過程中,拋出提高大家學習的誘因,例如:「明天就可以開始想,一天怎麼只上四小時的班。」 AI時代成功公式,就是Knowhow+AI=Win ! Knowhow加上AI寫程式, 可以更有效率達成困難或耗時的事。 雖然學習AI寫程式,目標族群看似是無資訊科學背景者,但劉依語認為,這件事其實也很值得工程師關注。但重點不只在於工程師可以怎麼用,更是去學習如何指導身邊的人、學習與無程式基礎者對話。 對於企業組織來說,要推廣人人成為超級使用者,除了從上而下的支持,如果有工程師一起陪跑,在關鍵時刻給予指引,往往可以成為加速組織改造的關鍵催化劑。 ...

2025.03.13

財經

如果你曾有過下列念頭,請舉手: 我不夠聰明。 我不擅理財。 我沒時間。 我一輩子都不會有錢。 我不配有錢。 我怕做出錯誤的選擇。 自我限制的理財觀念不少,上述只是常見的其中幾種。你可曾有過這些念頭? 這些想法雖說沒錯,卻會妨礙你主宰你的理財之路。重點在於,每個人的背景不同,處理金錢的經歷也各有不同。如果你曾有過上述一項,甚至不只一項的想法,那我想請你思考,這種心態對你是否有益。你的這種思考模式,對你日後的理財是否有益? 有些聽眾對我說,他們之所以沒能掌握自己的理財之路,多半是因為懷有上述的想法。世界經濟論壇在全球各地進行調查,發現很多人之所以還沒開始投資,也是因為上述原因。 也許你無法立刻改掉長年的想法,但只要願意接受新知,改變觀念,久而久之理財的信心就能提升。承認你的財務現況,是改善財務的第一步。 所以,我們現在就要一一檢視這些常見的自我設限的金錢觀,想想該如何破除。下列是我提出的幾個構想,你也可以發揮創意,做些研究,想想哪些適合你。 破除5個自我設限的金錢觀 1.我不夠聰明 關於正確理財與正確投資,最常見的錯誤觀念之一,是以為一定要搞得很複雜。但其實投資幾檔最簡單的ETF,組成核心投資組合,不需要博士學位、不需要光鮮亮麗的財經資歷,就算對數字不靈光,也照樣能獲得不俗的長期投資報酬,奠定財務基礎。但人人都必須具備基本的理財知識,從而發展出正確的理財行為。 2.我不擅理財 也許現在的你還不擅長理財。所以要繼續看這本書,每週要抽出時間,了解一項關於你自己的財務的事情。你時常採取行動,就再也不會不擅理財。 3.我沒時間 每天抽出15分鐘,或是每週抽出1小時打理財務,要養成習慣。固定付出這些時間打理財務,對未來的你大有助益。所謂時間,只是我們如何分配優先次序。該做的事永遠做不完,所以要把大事細分為小事,訂出優先次序。 4.我一輩子都不會有錢 這是一種常見的觀念,也是很多人永遠沒有踏出投資的第一步的原因。 即使是小額投資,只要耐心等待,久而久之也能積聚一筆大財。很多投資人的起步跟你一樣,所以你只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來,想想你「為何」要投資即可。 5.我怕做出錯誤的選擇 不做選擇也是一種選擇。你並不需要規畫到萬無一失才開始,可以邊做邊學。要抽出時間做功課,弄清楚你現在的財務狀況,就從這裡開始。要穩紮穩打! 還有一些想法供你參考: 你可以將儲蓄與投資自動化,減少一些選擇與決策疲勞。 給自己訂出期限,就不會拖延、過度思考。 要記住,與其等待一切完備,不如採取行動。 要想想等待的機會成本。舉個例子,花1年的時間尋找最好的經紀商,就代表要延後1年,才能享受複利的好處。 你現在該做的,是找出你有的一種自我設限的理財觀念,試試看如何破解。也許你需要多試幾種,才能找到解決方案,但一定要持續努力。 我接下來還要介紹2種策略,我認為對於這本書大多數的讀者,應該說大多數的人來說,都很實用,能直接破除自我設限的觀念,讓你開始行動。 1.重新架構你的認知 你採取的每項行動,都是對你想成為的人投下一票。——美國作家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 自我設限的理財觀念有礙我們日後的理財,有個破除的辦法,是重新架構,就能產生新觀點。 別再思考你不能存錢或投資的原因,應該把自己當成可以理財、能處理自己的財務,也是個投資人。雖然感覺會很奇怪,但還是要請你大聲唸:我正在學習好好理財。我有能力應付人生中的財務問題。我能為了我的目標存錢,也能投資。 重新架構你的理財認知需要時間,也需要經常以正向的理財行動強化。這聽起來很麻煩,但若是不做,那你的理財心態就永遠有問題。 暢銷書《原子習慣》作者詹姆斯·克利爾,建議你對自己說:「我是⋯⋯的人。」重新架構你的認同,你對自己說:「我是會為想買的東西存錢的人。」而不是說:「我想存錢。」這句話就會漸漸融入你的認同。 如果你曾對自己說:「我不擅理財。」那我們這就來看看該如何重新架構。首先要稍稍調整你對自己說的話,例如你可以對自己說:我正在學習好好理財,才能達到我自己訂出的儲蓄目標。 與其一下子就想達成很大的理財目標,弄得自己不堪負荷,不如先訂出幾個小目標,等到你對新的認同更有信心,再(慢慢)增加目標。你自己會一點一滴慢慢相信,你也能將自己的財務打理好,也會有實際的成績向自己證明。 你的財務有哪個方面,也許是我剛才說過的哪個自我設限的理財觀念,需要重新架構?不妨先從改變你對自己說的話開始,想想哪些方法能強化你重新架構的理財認同。 2.脫困 也許你覺得從學習跨越到行動比登天還難。重點是,理財是一種實戰技巧,而不是理論技巧,所以光說不練是不行的。 我常常提醒自己,天底下沒有最適合理財的完美環境。我們只要認真找,不愁找不出不還清債務、不存錢、不投資的藉口。我們只要知道,做事情永遠不會有最好的時機,也不會有最好的方式,壓力就能減輕很多,不會非要等到一切就緒,才開始理財。 是,學習跟做好計畫都很重要,分析癱瘓也確實可能發生,但不要一直停留在這裡。你是不是已經大致了解,也有了概略的計畫?如果是,那就該開始行動。除非有所行動,否則什麼也不會改變。 選擇一項你一直想做的事,今天開始行動,你不需要等到一切就緒才開始。 *本文摘自真文化《用錢買快樂》 {DS_BOX_38237}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9.25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