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如何讓同仁帶腦袋,而不是帶膝蓋來上班? 歷奇國際創辦人吳兆田指出,往往許多人混淆了「有想法」與「有思考」是不同的事情,而企業經營者最應該強化自己的思考,他在經營三學運用五百大企業訓練思考的... 2024.10.02
財經 《一個人運動,不如一群人一起動》全漢用運動飆出競爭力 ,教你正確運動 不僅如此,全漢也透過教育部體育署「企業聘用運動指導員」計畫,於113年進用體育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畢業的運動指導教練徐紹桓... 2024.09.02
職場 別再相信「做喜歡的事就不累」!管理大師:真正的成就來自5個工作態度 霍金是一位少年天才,在就讀牛津大學期間,仗著自己聰明過人,根本不怎麼讀書,且熱衷於喝啤酒、讀小說、搞學運... 2024.12.27
焦點 盤點習近平與他的接班人們,12位「技術官僚2.0」變抗美要角 第三,有承擔過重大責任,執行國家重要政策,例如江澤民受鄧小平青睞,是因為他在上海處理一九八六、八九年學運相對較佳... 2024.11.07
焦點 如果2014服貿上路了⋯河南村鎮銀行事件台灣哪逃得過!3個不該重啟服貿的原因 最近服貿議題燒的很大,我來講講我自己的經驗跟觀點吧。 2013年到2014年間,馬英九強渡關山推動服貿的時候,我還在金融業當證券分析師,其中一個我負責的產業,就是金融業。當時,金融業對於服貿都抱持非常樂觀、積極的態度,幾乎每家金控在法說會上都提了各種到中國發展的計畫。 中國很大,所以各金控幾乎都是先從1、2個城市開始試起,多數都以華中跟華南地區為主,而且幾乎都跟當地銀行有合作。 有趣的是,台灣這些銀行並非直接跟中國4大銀行合作,而是一些地區性的中小型銀行,我猜這可能是法規有限制,同時,大型銀行也看不上台灣這些規模不夠大的銀行們。 當時台灣的利率大概是2~3%,中國則是6%~8%、甚至更高,利差非常大。所以你想,只要把台灣這些成本低廉的資金轉到中國,然後用較高利率放款出去,那中間的利差當然就非常大。多數人對金融業的運作可能不太理解,會覺得不過只是差幾個百分比,會差這麼多嗎? 我打個比方,假設原本在台灣利差只有1%,但放到中國之後利差變成5%或者6%,那麼同樣一筆資金的獲利就會變成5倍、6倍。 這聽起來對金融業來講根本是超級大利多對吧?即使中國的違約率比台灣高,但扣掉違約率之後,獲利要翻倍仍不難、依然有利可圖。後來服貿吹了,大家也就忘了這些事情。 我再次想起服貿,是2022年河南村鎮銀行發生擠兌事件。 3個原因,現在重啟服貿一點意義也沒有 去年台灣人看到這件事情,大概率都會覺得,哇喔好喔、關我屁事。沒錯,真的是關我屁事,但如果2014年服貿通過,那問題就沒這麼簡單了。 首先,台灣金融業當時合作的主要對象,就是這些處於華中、華南的中小型銀行。其次,台灣金融業希望的做法,就是把台灣的資金轉到中國。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假設當初服貿過了,你我的銀行存款,就會卡在中國。那麼我們就不能說,關我屁事。 至於現在有人說要重啟服貿談判,我的想法是: 第一,全球供應鏈都在去中國化,未來中國跟台灣之間的商品貿易都只會越來越低,簡單來說就是:連貨貿都越來越無足輕重了,討論服貿真的沒有太大意義。 第二,中國接下來的經濟下行很可能是以10年為單位,台灣這時候開啟服貿,是要搶著登上已經開始沉沒的大船嗎?台灣的經濟量體遠小於中國,一旦被扯下去、跟著通縮,那情況很可能會比中國本體還要嚴重。 第三,服貿是一個依照WTO原則,但卻因為台灣不是WTO會員國而跳出WTO框架的貿易建制。然而,中國在WTO橫行霸道、不負責任長達20年,現在以G7為首的會員國們都已經不爽、要制裁中國了,卻有台灣人覺得只要談好合約就好? 假設談好合約、我們設置監督條例就可以避免後續發生的違約問題,那G7他們這20年的教訓是什麼意思?更不用說,甚至還有台灣人妄想,可以透過服貿吃到對台灣有利的不對等甜頭? 當初的時空環境,服貿確實有討論空間,但現在這時空環境,光是慶幸當初有擋下服貿就來不及了。只能說,現在談重啟服貿,真的一點意義都沒有。 *本文獲「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