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大人版的極限遊樂園 700美元搭保時捷來場洛杉磯甩尾 一人花費七百美金(約新台幣二・二萬元),可以親身體驗車款的速度、轉彎、跳躍等車體極限,走訪保時捷遊樂園一遭,像走進大人版迪士尼... 2024.06.13
職場 成熟大人才懂的旅行哲學:再怎麼衰,都要先「讓自己好過」 一直旅行的人,就是會碰到各種意外。 包括飛機在你眼前飛走,巴士提早10分鐘開走;小心翼翼的都到餐廳吃飯、都喝礦泉水,沒想到還是拉肚子好幾天;在高溫炎熱的季節去沙漠,熱到中暑脫水;太想念家鄉味,在Google評論挑了一間接近滿分的中餐廳,結果吃一口就後悔……。 剛開始踏上旅途,每次只要遇到意外,例如房東放鴿子、錢包掉了等,都會沮喪好幾天,甚至想中止旅行,直接買單程機票回家算了。但,哭得再傷心都沒有用,憤怒敲牆壁也沒有用,各種情緒發洩都無法改變事實。 最終,還是需要靜下來面對一切,先善待自己,再處理問題! 總有人問我:「旅途遇到突發意外,你會害怕嗎?」我會搖搖頭。所謂的意外,就是意料之外,即使準備再足夠,也無法阻止意外的發生。意外,原本就是旅程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既然決定獨自遠行,就必須做好所有最壞的打算,見招拆招,遇到難題,就解決眼前的困境。解決不了,那就直接跳過問題,因為不解決也是其中一種辦法。 到一個年紀後,遇到任何意外都不再手忙腳亂 2024年大年初二跟朋友去吃飯,沒想到剛吃完飯要離開,車子就發動不了,一票人在寒風中大概等了半小時,修車廠救援維修才姍姍來遲。因為過年期間塞車真的挺嚴重的,接上了電沒多久終於可以發動。 正當以為一切都回歸正常,一分鐘後車子又熄火,燈光全滅,車窗無法往上拉,瞬間回到原點。更糟糕是,這並不是接上電就可解決的。 一群人正想辦法該怎麼處理,是要請拖吊救援呢?還是請附近修車廠再來處理?會開車的人,不一定兼備修車專業。 過年期間大多數的車場都歇業,左右為難之際,最後還是請附近修車廠先來拖吊。還好是2台車一起出遊,旁邊還有一輛車,後續可以接送朋友返家。 「真好,不是熄火在高速公路上。」我說。「還好,這裡不是深山幽谷。」他說。「還好,今天天氣沒有很冷。」她說。「還好,有第二輛車。」 等待的過程中,沒有人想逃離,車主也沒有表現很生氣,一群人就在路邊開各種玩笑垃圾話,還好,我們是一群人。才明白,到了一個年紀之後,任何意外的發生,都不再慌張到手忙腳亂,也不想指責為何讓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而是選擇先讓「自己好過」,再讓事情「解決」。 再難過的事,某天也會成為不足掛齒的鳥事 過了某個年紀,請學會讓自己好過,無論在哪裡,發生什麼,都不要放大該死糟糕罪惡感的情緒。 遇到難過的事,請想著這只是小事,只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鳥事,最後它就會成為不足掛齒的鳥事。困難本來就會是人生必經過程,過了這關,人生又解鎖一個難關,偶爾想起來還特別有趣。 面對任何意外,請保持樂觀,讓自己好過,不好的,都已經過去。 倘若現在有人恐嚇我「萬一下一個意外就是你」。我會回:「沒有人會因為萬一就不吃飯跟出門。」 不要隨便拿你的假設給別人,害不害怕,我的事。意外就是要面對,不是害怕。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何必討好,反正我也不喜歡你》 {DS_BOX_38558}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12.14
職場 常教學生時事英文,被問為何不提台灣政治?他:觀點自己養成,別輕易接受大人見解 「老師,你們大人為什麼投票都…你到底投誰?OOO這種人為什麼會當選?」「老師,你的財產佈局是什麼?... 2024.05.23
生活 《不夠善良的我們》8個大人才懂的扎心道理:以為四十不惑,誰知煩惱只是變成另一種 *本文由「Bella儂儂」授權轉載,原文出處:《不夠善良的我們》8個大人才懂的戳心金句:「快樂其實是用痛苦累積來的... 2024.04.29
焦點 升遷、做生意第一個想到你!品牌顧問9大人設打造術 法國想靠奧運再擦亮百年品牌,砸下六十六億歐元預算,法國奢侈品巨擘LVMH集團則是斥資一億五千萬歐元全力贊助。 兩者合計相當於新台幣二千四百億元的資金,要讓巴黎奧運成為國家品牌、企業品牌再現與強化的最佳舞台。 這一堂要價不斐的品牌打造課,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啟發與學習? 個人跟企業如何在日常營運與生活中,打造自己品牌?後續又該怎麼強化品牌? 以下是商周專訪陳麗卿形象管理學院創辦人陳麗卿、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創會長高端訓,分別就個人品牌、企業品牌的關鍵九問答。 Q 1:如果我不是老闆、高階主管,也沒有想當網紅,一般人需要經營個人品牌嗎? 陳麗卿是多家企業CEO的魅力領導教練,她強調,每個人都該把自己當做一個品牌來經營,「這關係到心占率,就是當人家有好康的時候,會不會第一個想到你。」 這就像是,當我們要購買一件商品時,會先考量品牌一樣。有人終其一生苦幹實幹,卻因沒有經營個人品牌,他的專業在公司、在業界沒有被看到,始終得不到相稱的「江湖地位」。 「建立好個人品牌,能讓你的能力轉為效能,」陳麗卿說,即使是秘書,也會因為有很鮮明的個人形象,當有表現機會或升遷時,老闆第一個就會想到他。 Q 2:一般人若想打造「人設」,第一步應該怎麼做? 「最佳的包裝,是讓你的『美好』可以被看到,」陳麗卿說,就像此次巴黎奧運,完全展現出巴黎人骨子裡就有的「浪漫、詩意、平等」,在各方面的設計都放大這些特色。 把這樣的概念套用在人身上。當我們想要打造個人品牌時,不是向外模仿其他人,而是先向內挖掘,從個人特質出發。 每個人的特質不只一種,哪一項與你現階段的人生目標關係最密切? 這個答案,必須再從兩個問題,找出交集:社會如何看自己(社會期待)?自己又希望社會如何看自己(對外傳遞訊息)? 簡單來說,就是「人設」,須同時符合個人特質、社會期待,並能傳遞訊息,這個交集確定後,接著需要包裝它,讓它被看見。 Q 3:具體來說,該怎麼「包裝」個人品牌? 穿著、談吐、姿態等外顯行為,都是個人品牌的「包裝紙」。拿穿著來說,像是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的經典穿搭,是黑色高領毛衣配牛仔褲,為什麼他這樣穿? 因為,高領毛衣有學者氣質,簡單線條扣合蘋果的設計理念(傳遞訊息),同時特別適合賈伯斯偏長的脖子(個人特質);牛仔褲則是科技業內的共同語言,符合大家對科技人士的社會期待,也創造他與員工的連結。 因此,可以說,個人特質+社會期待+傳遞訊息=品牌包裝致勝方程式,當你想透過某種形式「包裝」時,先檢視是否符合上述條件。 Q 4:法國有奧運、企業也有行銷活動,個人能利用什麼事件強化或打造品牌? 陳麗卿舉例,每一次的工作任務,就是一個人可以曝光自己的機會,也都是個人品牌的公共事件,或例如,你今天想打造的是在親友之間的品牌形象,那家族聚會、農曆年團圓等場合,就是你不能輕忽的「事件」。 Q 5:如何檢視自己的個人品牌是否打造成功? 可以從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得知,例如,當別人形容或稱讚你時,符合你對自己的「人設」,就代表個人品牌已經成功建立。 Q 6:企業想打造品牌,最基礎需要從哪些事情做起? 高端訓曾任王品集團品牌總經理,擅長塑造新品牌、經營既有品牌,他指出,打造品牌三部曲是:品質、品味、品牌。 首要還是產品的品質,「你喜歡某間餐廳,是因為它的餐點很好吃,或它給你好的體驗,這是最基本的,如果產品不好,企業識別設計再好也沒用。」 但,從好的產品要走到品牌,還需要「品味」,也就是要有質感、美感、甚至是觸感,比如手機的通訊品質很好,但也要設計漂亮,讓消費者喜歡,還能感受到企業所傳達出的價值,產生情感連結,例如星巴克傳達出的品牌理念是:「創造家與辦公室以外的第三個好去處。」 高端訓指出,品質、品味、品牌對應的是質感、美感、情感,品牌就是要把這「三感」做足。 做品牌,要從定位出發,不僅是說好一個企業識別故事,而是從產品出發,包括價位設定,到底要吸引什麼樣的消費者等,全方面的設計。 Q 7:我們公司的產品不直接賣給一般消費者,需要打造品牌嗎? 像是台積電,其品牌聲望建立在技術領先、產品獨特,供應特定客戶群,專注於建立客戶的信任感;又例如台電,是獨占事業,沒有其他競爭者,乍看不需要花力氣做品牌,但事實上是得用不同方式,塑造企業形象,如藉由公關活動強化對外溝通,積極處理輿論。 簡單來說,經營品牌不光為了銷售產品,還有維繫客戶關係、社區關係、處理永續課題等,當品牌越清晰,溝通才能更順暢。「沒有公司是不需要經營品牌的。」高端訓表示。 Q 8:企業想強化品牌形象,最容易上手的方式是什麼? 品牌要建立,最重要的是被看到,高端訓指出,趁著公開事件熱潮行銷品牌,是「借力使力不費力」。 LVMH旗下頂級男裝品牌Berluti,贊助法國隊開、閉幕式服裝,去年十一月時任該公司執行長安東.阿諾(Antoine Arnault)就對外表示,Berluti以鞋聞名,但鮮少人了解Berluti的服飾,上一屆東京奧運開幕式逾三十億人觀看,顯示奧運帶來的曝光,會比任何宣傳活動都要多。 事件行銷對開發新客戶最有效,公司若能自己創造議題更高竿,其他策略還包括大師灌頂(大師駐店、找代言人)、旗艦店、聯名行銷、體驗行銷等。 這些行銷方案要能有效益,可評估五項重點:是否相關、創新、有話題、能被執行,以及對消費者有誘因。 舉例來說,歐系品牌舉行中元節活動,可能創新、有話題,也能執行並獲消費者響應,但若與產品、對象、品牌都不相關,充其量只是搞怪,對品牌建立沒有幫助。 Q 9:打造企業品牌是否等於燒錢?該如何衡量效益? 「做品牌的思維,要把行銷當投資,而不是當費用,」高端訓說,把行銷當費用,看的是損益;把行銷當投資,看的是未來。 比如Bacha Coffee(夿萐咖啡)專門在航廈開旗艦店,門市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品牌形象,不僅吸引客人消費,更引來媒體報導,就是一個成功行銷的案例。 公司要生存,不能都不顧損益,因此,最理想的行銷是,短期創造業績、長期建立品牌,若上述論及的行銷策略與方案選擇得當,有機會兼顧。 ... 2024.07.25
壯世代 成熟大人必知!想要維繫好人際關係,溝通要「適可而止」 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就像沒有永遠的敵人。成為好朋友的前提條件,不僅是志同道合、三觀一致,還需要彼此有獨立的生活空間,以及適可而止的溝通。 成年人的分寸感,是一種點到為止的默契。我說我有事,你不要問我什麼事;我說我在跟人吃飯,你不要問我跟誰吃;我說我在陪一個朋友,你不要問我是男是女⋯⋯。 要是能說,我可能早說了。倒也不是不能說,我可能不想說。倒也不是不想說,我可能只是不想跟你說。 生活軌道有交集,才有機會成為朋友,但只有保持平行,才能走得更遠。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適當的距離,有氧氣,才不會窒息。 缺乏適度的敏感力和分寸感的人——討厭鬼 前幾日,在朋友的生日聚會上,有位女孩應該是跟著朋友第一次來,跟大家都不太熟。其實熟不熟倒也無所謂,大家都是成年人,慢慢會熱絡起來。 按照正常的流程,一般是酒過三巡,興致已高,大家會轉場到酒吧,聽聽歌、喝點小甜酒,分享一下彼此的生活近況,聊聊時事新聞、談談人生夢想。但這女孩有點不按常理出牌,甚至可以說是冒昧。 到了酒吧才剛落座,她就格外熱情的叫著這個姐姐、那個妹妹的,還過來拉我的手:「姐姐,我聽說你是寫書的,好厲害啊,我從小就羡慕能寫很多字的人」、「你能給我簽個名嗎?簽在我衣服上,我也有藝文圈的朋友了。」、「我們加個聯繫方式吧。」 說實話,我有資深社交恐懼症,一時間被她搞得有點不知所措,但我還是儘量附和她,一是想她年紀還小,可能真的就是爽直罷了,二是不想破壞那天的聚會氣氛。 誰知是我太單純了。又過了十幾分鐘,她就開始暢聊起了自己的私生活,比如現任男友是她如何從其他女孩子手裡搶來的;喜歡一個樂隊的鼓手,於是謊稱自己是對方女友衝到後台要聯繫方式⋯⋯ 她說得激情澎湃、津津有味,我們剩下的一桌人面面相覷,滿臉問號。這就是典型的交淺言深,實在是太可怕了!我當時滿腦子只有一個念頭:快吃快喝,趕緊撤。 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交淺言深的人呢? 因為成年人是有「自我保護機制」的,對陌生人有所保留,對自己有所保護。不顧場合、不管分寸,上來就掏心掏肺恨不得把家裡銀行卡密碼都說出來的人,就屬於一見面就開始裸奔的選手。 而且究其本質,交淺言深的人大多是過於迫切的想要討好對方,過於迫切的想進入對方的親密半徑。然而,感情的積累是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大家連對方的素顏都沒看過,連個社群帳號情都沒交換過,有什麼資格掏心掏肺呢? 很多交淺言深的人,不僅不願承認自己存在這個問題,還會美其名曰:「我只是比較外向熱情,是你們太冷酷了。」 說到這裡,我們有必要明白一個概念,熱情外向和不懂分寸,完全是兩回事。 分寸感雖然是一個無形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你也很難給它下個定義,但能把握好它的人,才會受歡迎。畢竟,分寸感是和舒適感緊緊綁在一起的,而人際交往中,最高級的狀態就是,時時刻刻都能讓身邊的人覺得舒服。 交淺言深的人最容易讓人覺得不舒服,因為他們看似「毫無保留」的交付自己的行徑,往往會給對方帶來一種隱隱的壓迫感。 「我都說這麼多了,你們好歹給點反應啊。」「我這麼聲淚俱下,你們怎麼可以如此冷淡!」 他們大段大段的傾訴,背後的實質是逼迫對方與之共情。但共情這件事,在兩個情緒完全不在一個頻率上的陌生人,怎麼可能輕易達成呢? 作家周國平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標誌,人際交往要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在生活中,對社交距離的把握,往往會暴露一個人的修為。口無遮攔的人缺乏自省和智慧,出言不遜的人缺乏換位思考和悲憫。人生沒有這麼多一見如故,也沒有這麼多天雷勾動地火的瞬間,切記別給自己加戲。 *本文摘自幸福文化出版《每個人的花期不同》 {DS_BOX_37313}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