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執著

共有 1297 則相關文章

財經

一直以來,地理位置決定了商業發展的命運。要成功,就必須前往產業與資本所在,例如被譽為「機遇之地」的美國。 如今事過境遷,機會已是無處不在。科技滲透到各行各業、各個角落,意味著世界上的任何人,都能創建改變世界的企業,並從中獲利。沒錯,你也可以! 早在數十年前,地點仍是成敗關鍵。回顧一九四九年後,台灣經濟靠著農業快速崛起,隨後又以紡織、塑膠業推動出口成長。一百多年前,美國加州也仰賴淘金掀起熱潮。 到了一九七○和八○年代,彷彿現代淘金熱般,創業家紛紛湧向矽谷,接連成立眾多創新的科技公司,銀行也隨之跟進,讓沙丘路(Sand Hill Road)成為全球創投中心。 如今全球遍是機運之地,讓台灣新創能在任何地方發展,不少已往東南亞擴張。——費雪投資創辦人肯恩.費雪(Ken Fisher) 全球創投資金不只關注美國 隨著新創躋身產業巨擘,專業投資銀行憑著承銷首次公開募股(IPO)賺取了鉅額財富,更帶動法律、會計服務以及投資項目,讓其他商業接踵而來。 我也是如此!一九七九年,我兩手空空,在矽谷近郊伍德賽德的地下室創立公司。沒有豪華辦公室、沒有名校學歷,但我就處在機遇之地。資金進進出出,許多人需要財務諮詢來實現願景,而我為了自己和員工創辦了公司。在這裡,機會遠比任何地方都多。 但現在一切早已不同。金融服務走向全球化,我的公司遍及世界四大洲,服務全球客戶。我們的總部位在德州達拉斯,而此處只是美國眾多科技及金融中心之一。 創投資金在美國激增,全球更是如此。儘管算法各異,但全球創投資金二○一一年還有逾九成挹注在美國,半數都落在加州;到了二○二三年,創投資金在全球其他地方的投資已經超越美國。現在,隨著亞馬遜(Amazon)等巨擘也加入投資,新創不再需要傳統創投的青睞。 與十年前不同,多數領導地位的私募資金也一樣走向全球化,提供銀行從不提供的資本。融資機會遍布大小階段,促使Appier等台灣新創企業乘勢而起。 別管那些聲稱台灣創投「落後」日本或新加坡的報導,他們多怪罪台灣政府的創投政策零散,而寄望於準總統賴清德提出的「亞洲.矽谷推動方案」。 因為,你不需要政府資助也能成功!台灣持續增加的「獨角獸」企業早已證明;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的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也把台灣列入世界第四,肯定鼓勵商業的環境。 無論如何,如今全球遍是機運之地,讓台灣新創能在任何地方發展,不少已往東南亞擴張。 台灣網路普及,更有利創業 地點以外的限制也在消失。今年美國女性與少數族群創立的私募公司,預計將逾一千家,遠超過十年前的一百多家。機會之門正在迅速開啟。 只要有創業的好點子,人在家中坐,靠網路就能輕鬆找到資金。二○二二年的《台灣網路報告》估計,全台人口有八四%上網,遠超過全球的六三%,讓網路既是工具也是商機!不只上網就能登記公司,就連業務營運、技術支援、法律諮詢、稅務等皆可遠端處理,而且成本比以往更低。 有了公司,就可以用行動改善顧客、乃至於員工的生活。或許你不追求萬貫家財,不論你定義的成功是什麼,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實現創業。 雖然台灣新創將近四分之三都位在台北,當地也有鼓勵創業的輔導機構,例如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育成中心。但台灣的高等教育人力,並不局限於此。其他地點,例如台灣半導體大本營的新竹,也在適合創業的城市之列。機會遍布全國,皆是可把握之處。 正因為只有少數人願意把握機會,就成了你的優勢所在。獲利就是你努力的回報。資本主義的美妙就在於,創意在各個地方都可能發揮茁壯;而且不嘗試,就永遠不知道什麼才會成功。 的確,你可能失敗不只一次。經濟部數據顯示,九成的新創企業第一年就以失敗告終。但失敗並非終點,我花了十年才走向成功。這正是你學習的方式。健全的市場必然有淘汰,堅持不懈才會獲得回報。 如今創業的門檻已經消失。想要成功,你不再需要一個好地址——只要有網路、一些好點子,還有膽識就行。還有什麼能阻擋你呢? ...

2024.04.11

管理

2024是不安定的一年,新年開始,日本就迎來大地震,接著又發生羽田機場飛安意外,震驚全球。今年更有不少地緣政治危機,以哈戰爭持續擴大、南韓與朝鮮關係緊張,還有中國和菲律賓在南海的爭議。 在這之中,核心焦點當然是台灣。1月13日總統大選,上百家外國媒體聚集台北,大家都認為這是2024年全球最關鍵的一場選舉。現在,選舉雖然結束了,但不代表一切平安,新的動盪將會一波波襲來,從國內到國外都是。 在面臨外在變局的時候,正是企業培養新一代接班人的最好時機。很多台灣的企業管理人年歲已大,應該多放手,讓年輕人有承擔挑戰與責任的機會。面臨未來挑戰,我認為企業應有幾個策略: 1.謹慎選安排資源配置 今年全世界不安定,即使努力做事、也可能是無用功,因此企業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不要只是埋頭做昨天的事情,未來有很多新題目,如供應鏈移轉、ESG、AI等,值得企業布局。同時,也要考慮現有行業有被淘汰的可能性。 2.做好危機管理 日航事件給我們最大的警示就是,災難隨時可能發生,重點是要做好預防及應對。以兩岸關係來說,「預防」就是不要刺激中共,「應對」就是假設危機隨時會發生。這些危機其實都看得見,所以不是「黑天鵝」, 而是「灰犀牛」。 3.要有備案準備 備案就是plan B,很多人決定了一個方向就沒有辦法改變,但環境隨時在變化,因此企業不但要有plan B,有時甚至要有plan C。一成都不變或花太長時間規劃方案,可能緩不濟急、甚至被淘汰。 我們不必唱衰自己,但應假設最壞情況隨時可能發生,導致某些業務遭受衝擊。企業需有「經濟備戰」心態,隨時應變,不至於危機來了措手不及。 4.加速全球布局 全球布局不僅是台積電、鴻海這種大企業需要做,中小企業也非常需要,甚至包括服務業也是,出發點均是分散風險。過去台商的海外布局只限於中國,未來應分散海外,東南亞和美國都存在不少機會。以半導體產業來說,日本可能在短期內,形成新的產業供應鏈和台灣互補。 5.打造韌性組織 韌性就是「靈活性」,能因應環境變化,不會因外在因素而停擺。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關鍵,包括多中心、多功能、多連結、多夥伴。 多中心:的意思是要有「雙平台」或「三平台」布局, 在海外複製台灣業務。 多功能:指各個中心必須功能齊備、能獨立運作,而不是只聽總部指揮。 多連結:不同中心彼此之間要充分溝通、資源互補。 多夥伴:是不要什麼事情自己來,一定要培養在地夥伴,因為台灣在外交上是孤兒。 企業必須要有新觀念、新布局、新做法,才能因應當前危機,並且化為轉機。讓我們一起共同努力,打造一個「世界的台灣」!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1.17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