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全校3成5A生!竹北這所公立國中憑什麼殺出重圍? 新竹縣竹北市成功國中今年考取5A比例高達33.8%,成績傲視全國,贏過不少老牌的私立學校,不少民眾都認為竹科效應在發威... 2024.07.08
焦點 新竹家長炸鍋!太多學生國中會考滿分,5A都上不了第一志願 高中免試入學放榜,竹苗區各校高中錄取分數再創新高,不少新竹家長驚訝今年即便國中會考考5A都上不了竹苗第一志願竹中... 2024.07.10
職場 若我在現場會衝過去嗎?會不會死的是我?一個老師在教育現場最沈重告白 【編按】讀者可回到作者原文(連結請點此),關於本文有許多留言討論,繼續關注教育現場。 看到國三生逝世的新聞,眼淚掉了下來。如果我是一位在現場,並且目睹一切的老師,我會不會衝過去阻止衝突發生?但會不會死的是我? 在教育現場的難,絕對不是教書本身或教改。真正難的是,面對一些問題或困境時,不知道到底要不要出手。這樣的心理矛盾,有時候是最難的,以下4個老師的難,簡單統整給大家: 1.面對意見分歧的親師合作 親師教養不同調,是教育現場最難的。有些時候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老師和家長成長的背景不同,對孩子期待也不同。當孩子出現一個失序行為,老師覺得該引導、家長覺得沒問題,這樣老師到底要不要引導?如果一直忽視下去,最後產生反彈的,是整個班級,甚至整個學校。 2.面對價值多元的議題引導 待過幾所學校,只要提到情感教育的課程,就會有家長反彈,小則抱怨老師不專業,大則直接告到校長、教育局。但身為老師,許多重要的議題我們是看不下去的,除了情感教育、生命教育、媒體教育都是。但怎麼教都不是,不教也不是,真的很難。 3.面對特殊生的行為矯正 特殊生的教導常常是最掙扎的。特別是陪伴情緒障礙或是對立違抗的孩子,當他們情緒一來,我們必須先安撫、同理。但長期下來,如果系統上沒有支持老師,孩子失控的行為沒有被調整,結果就是老師要長期面對這些爆炸的孩子。調也不是,不調也不是,最後常常兩敗俱傷。 4.面對守舊思維的創新突破 「不想改變」是教育現場的毒瘤,有時候是學校整體和社會的氛圍。之前在一所學校提,想要帶孩子上「網紅課」,希望帶孩子做中學,正向看待媒體素養。但校長和主任第一時間就緊皺眉頭拒絕了提案,因為這議題太新,沒有完善的準備不能教。 但是,媒體的衝擊沒有在等孩子準備好了沒,有些時候創新就得承受爭議和攻擊。身為現場老師,我該創新嗎?還是也安於現狀就好?真的好難。 希望這次事件可以讓社會大眾更看見老師的難,有時候老師不是不出手,而是我們也在思考,到底要保護好孩子,還是保護好自己?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本文獲「趙逸帆」授權轉載,原文:如果當老師這麼難,為什麼我還要當老師?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12.29
職場 獨居的人,如何照顧自己的晚年?她訪問19位韓國中年女性,找到克服恐懼的智慧 有些人為了避免獨自生活卻連經濟都不穩定的情況,早早就轉做穩定的職業。金多任曾在婦女團體中做全職的工作,考慮到穩定性,她在40歲時通過考試成為公務員。宋美英在30歲辭去工作,重考大學入學考進入藥學大學。 自營業者崔恩珠表示:「離婚前,我認為自己到60歲就要退休了,但離婚後我改變了想法,我覺得應該工作到70歲。」 「我錢賺得不多,也沒有能依靠的地方,因為是自己賺,所以資產積累也會比2人一起的速度還慢。環顧身邊,與我同齡獨自生活的女性,她們的職業大多不是大企業的正職員工,而更多是約聘員工、自營業者。」 金佳英因工會罷工在正職工作崗位上被解雇,在藝術界以約聘工作的方式工作著,她表示:「當我沒工作時,我總會感受到自己無法獨立生活的恐懼。」畢業於所謂名門大學的她說:「想用學歷找到其他工作雖然並非不可能,但我不想讓我的人生單純只奉獻在生存上。」即便經濟困難,她也不會離開自己喜愛的藝術界。 經營的公司倒閉,她有2年多的時間沒工作做,這期間她每月會有1、2次的講座工作,並在媒體上投稿,每月以100萬韓圓(約新台幣2萬3500元)左右的收入過活。幸好她有父母和姊妹跟她分享小菜和米飯,生活費並不高。 「若在外的獨自生活,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我可能就無法生存。要經營獨自生活的人生,就必須加入一個不只有自己一人的網絡。」 她表示:「我正在過的日子是,永無止境的約聘工作生活,隨年齡增長,實際工作也越來越難,一直擔任負責人也是不現實的,因此我正在思考60歲後可持續的賺錢方式。」她對結合藝術的移民二代教育非常感興趣,正在計畫考取韓語教師證照。 發展副業,為單身退休生活做準備 還有開始發展副業的Aging Solo(編按:指中年女性單人戶),她們追求不受單一工作束縛,是在多種工作間切換的「斜槓人」。在做目前工作的同時,吳熙珍也在煩惱當年紀再大一點時能做什麼,突然想起自己曾經的夢想,她曾想當一個能說5國語言的民宿主人,於是她開始在自己住的全租房裡提供住宿共享服務。 「提供住宿共享服務後,對晚年經濟感到焦慮的感受減少了。即使沒有全年開放預約住宿,每月也能賺100萬韓圓以上。65歲後就會有國民年金和存了一點的個人年金,由於我是無房的獨居老人,所以也會拿到基礎年金,這樣老年的生活就可以過下去了。原本住宿共享服務只是為了養老才開始做的,聽了那些來家裡住的年輕女性的故事,我在交流中感受到去了新世界旅行的樂趣。這算是意外的收穫,隨年齡增長,能維持這種交流的關係也是一種文化財產。」 搬到京畿道新市鎮後,姜美羅認為只要離家近,就算領最低薪資也沒關係,於是她在求職網站上搜尋,偶然發現地方團體的招聘訊息後,她應徵進地方團體裡工作。雖然新工作的工資遠遠低於以前工作的公司,但她正努力在工作外的地方投資,創造額外收入。 投資經歷超過10年的她,閱讀了近300本財經相關書籍,還接受了1年半左右的專家課程教育。家裡的4億韓圓(約新台幣941萬4000元)債務,她也沒向任何人伸手,而是靠自身力量償還。 據說在找到現在的工作之前,她有2年左右沒工作,多虧投資她才能順利的過活。她表示:「完全沒有想一次性賺大錢的想法,我的目標是老了以後,每月透過股票賺30萬韓圓(約新台幣7060元)左右。」 「買股票是為了防範老了以後沒人要再雇用我,如果透過股票能確保這點,再結合國民年金和公共機關的工作,那就不會是最糟糕的生活。」 消除對未來的過度焦慮 關於中年女性單人戶經濟方面的養老規畫,調查顯示越早想過單人戶生活的人,在經濟上的養老規畫準備就越充分。不過,也有即使擔憂養老生活,卻乾脆不規畫的例子,因為當下生活困難,只能專注經營眼前的生活。 對於自己成為超高齡者的情況,有些人搞不清楚自己該做什麼準備,因此感到很茫然。 朴真英表示:「沒有人需要我來撫養,所以我很自由,即便收入減少,只要減少開銷、降低居住水準,就能勉強生活。之後加上國民年金的補貼,還是可以過上一定水準的生活。」同時她也表示:「成為超高齡者的情況實在太遠了,所以反而不會擔心。」 「就像十幾歲時無法想像中年生活一樣,40年後的事讓人感覺不真實,因此難以想像。如果走到退休年齡後又再活20、30年或面臨重病的情況,對此雖然我沒有足夠的經濟準備,不過我覺得這種事個人又該如何準備呢?就算我現在轉換到薪水較高的工作,或增加儲蓄都不能解決問題啊。」 正如她所說的,成為超高齡者的情況只是讓人感覺遙不可及,也無法確切知道要做多少準備。無論是誰都會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感到焦慮,由於社會上的保障不足,對應措施是必要的。 然而即便擁有穩定職業、已建立家庭的人也會擔心老年生活,對於養老的焦慮如滾雪球般襲來,像是必須擁有幾億韓圓的退休金才行的不安感,或是沒準備養老資金退休生活就會過得很慘的緊張感,我認為在金融機構的行銷與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這樣的焦慮也越發嚴重。 崔惠媛也提到社會上對養老的過度誇張恐懼,她常懷疑這種擔憂是否太嚴重了。 「我們並非一夜間如晴天霹靂般變成老人,或生活在一夕之間發生巨大變化。我已經過著約聘員工的不婚生活,我認為我退休後的生活也會和現在的生活差不多。當然,退休後的條件應該會變得比較差,但到目前為止,就算收入不穩定,也沒有什麼關係能依靠,我還是一直以各種方式走過來了。基於過去的生活基礎,我認為往後只要繼續以這種方式生活下去就可以了。」 提前訓練體能,也調整心態 也許無論遇到什麼情況,準備好能夠應對的體力和態度更重要。為應對經濟資源和體力都低下的老年生活,姜美羅最近特地進行了「生活不便訓練」。原本開車5分鐘就能到超市,她會步行20分鐘過去,只買雙手能提得回來的東西回家,不使用凌晨的宅配服務或食物外送服務。 她表示,以前對於成為貧窮的獨居老人,她感到非常害怕,但在40歲出頭時,職場上一位後輩的話改變了她的想法。 「雖然後輩的工作表現出色,人也很聰明,但她太喜歡喝啤酒,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她會把寶特瓶裝啤酒藏在衣櫃裡喝。我勸她不要這樣,她的回答超厲害。她說:『我真的很喜歡啤酒,工作很有趣,男人也很棒,但還是啤酒最棒。只要能喝到啤酒,就算去撿回收又怎樣?撿完回收回家喝我喜歡的啤酒就好了。』」 雖然這番言論可能是年輕朋友稚氣未脫的話,但姜美羅卻發現:「啊,原來還可以這樣想啊!」她有點驚訝,然後又覺得:「好像確實是如此,窮又怎麼樣?若能做自己喜歡的事,錢是怎麼賺的有什麼大不了的呢?」 *本文摘選自今周刊出版《SOLO女子圖鑑》 {DS_BOX_38442}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1.05
職場 只要三樣東西,你也能開始一間Google!矽谷新創教父給國中生的一封信 共同創辦人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自己的部落格裡,特別寫了一篇文章,要送給那些懷抱著創業夢14、15歲的國中生...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