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同業

共有 5946 則相關文章

焦點

沿著台南高鐵站約十分鐘車程,一片乳白色的工廠出現在眼前,走進廠內是震耳的螺帽敲打聲、成型過程所排放的黑色焦油,與廠內設置的可視化儀表板、壓力監測器等工具,形成強烈對比。一邊是傳統產業生產製程的場景,機台上,又是數位化的管理系統。 從金屬中心得知,這是台灣第一家導入AI的螺絲廠,也是這兩年來螺絲窟生死戰的贏家之一,當其他的螺絲廠陷入生死邊緣之際,國鵬工業的營收卻迎來雙位數成長。 {DS_BOX_38731} 這一切要從二○二二年說起,那一年全球搶各種產品的庫存,台灣螺絲產業也因此創下出口高峰,許多業者賺得盆滿缽滿,殊不知這是大衰退前的最後榮光,但那一年國鵬卻罕見的營收衰退。 不跟風搶單,成第一家導入AI螺絲廠把上百種設計圖變成AI能讀懂的格式 因為,這間年營收約一億五千萬元的小企業,竟在那時選擇不跟風降價搶單,並砸錢投資數位化轉型,導入各種數據蒐集、監測系統,接著導入在業界沒有人嘗試過的AI繪圖,透過大型語言模型,繪製螺絲與螺帽的模具設計圖,也是本土AI服務公司台智雲在螺絲業的第一個客戶。 「面對殺價競爭,最可怕的是連成本都算不清楚,許多人是光憑感覺做生意,不知如何用數據,但這才是擺脫惡性殺價的第一步,」國鵬董事長廖偉勳悶頭練功十多年,找出螺絲產業在價格戰、人才流失等多重難題中的解方:比起憑感覺做管理,不如用數據做管理,並導入AI優化設計流程。 但一間傳統工廠,想把螺絲、螺帽的設計製程AI化談何容易。更大的考驗在於,這些技術往往都是口耳相傳,老師傅也不知道要怎麼講述設計過程,如何拆解步驟、用文字記錄,還要能讓AI讀懂。 難度之高,就連台灣頂尖的棋藝AI算法團隊,「來評估之後,都投降了,」後來與廖偉勳合作、在陽明交大推動生成式AI應用的研究員林孟洲,轉述這段經歷。 廖偉勳秀出長達好幾百頁的資料,全是他試驗的過程。一開始,要寫下每個產品的特徵,還要記載每個產品、每一顆螺帽的點、線、面,甚至是圓弧內、外圈的體積與長度,因為數字太過複雜,還必須分成不同圖層,讓大型語言模型有辦法閱讀。 他經常畫圖畫到三更半夜,陸陸續續長達半年,這才與華碩旗下AI運算服務子公司台智雲,共同找到解方,把上百個產品的傳統2D設計圖,變成大型語言模型也能讀懂的資料格式。「我很少看到一個二代,那麼懂生產製程,」台智雲策略長李立國這麼形容。 靠AI節省三分之一開發時間更能掌握成本,不讓客戶隨意砍價 努力的效果逐漸浮現,以前國鵬光是開發一套模具,從設計到實際生產,可能就得花上兩、三個月,如果模具不夠精準,還得花好幾個禮拜修改。 現在,透過訓練語言模型,在模具設計階段,甚至不需要經過修改,就能直接上機生產,節省至少三分之一的開發時間。為解決不同工程師繪製的圖形,有精準度落差的問題,他們還開發出一個類似ChatGPT的功能,師傅可以詢問任何有關設計圖的問題,這名「智慧機器人」會索引出過往類似產品,給師傅設計建議。 更重要的是,其背後的數據工程,更代表了公司與客戶的議價能力。原來,想導入AI設計,並非一蹴可幾,必須在前期做好數據基底。這名學機械出身的經營者,花了十年,先累積了約四十萬筆生產數據,包含機台稼動狀況、生產效率、不同操作人員的表現等資訊。 接著要在工廠裡,做到可視化生產,針對每一個機台、每個產品、以及工作人員,以淺綠、深綠與灰,用電子儀表板顯示每日生產表現,還打造一套如同電商物流的訂單系統,提供客戶隨時查看製造進度。 這樣的好處在於,更能有效控管成本,每一根螺絲成本,他都知道是多少,而且有憑有據,不會讓客戶隨意砍價。即使客人臨時要加單,他也能掌握生產狀況,知道產能是否能負荷、要不要加開機台,或是只需要最會操作某個機台的員工,去搭配這台機器,就能順利完成。 國鵬廠內人員向我們介紹電子儀表板,上面會以不同顏色顯示機台稼動率、人員生產狀況,表現佳還會獲得小皇冠,並與獎勵連動。攝影者:陳宗怡 積極轉型來自十多年的體悟:不想再被客戶隨意砍價,越賣越賠 積極轉型,其實來自廖偉勳十多年前的一個體悟。 在早期,他們也曾大量生產標準件,直到某次,客戶已經包下他們大部分產能,卻回過頭要求降價、不配合就抽單。不照做,公司瞬間就少掉四分之一營收;乖乖配合,卻是做一單賠一單,他們才驚覺,在大客戶面前,自己竟毫無抗衡能力。 事後,公司慢慢改變發展方向,轉做特殊型產品,並且發展數據化管理能力。目的,就是要讓客戶在砍價時,更有底氣站穩腳步,喊出要降價或不降價,即使客戶要砍價,他們也能說出一個合理的價格,不至於做越多、賠越多。 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在二○二二年,沒有選擇跟風搶單,以免再次陷入「養套殺」的陷阱,「如果只是在拚大,我可能沒辦法管理好這間公司,」廖偉勳說,「倒不如做好合適的產品、找到合適的客人,把成本控制好,高利潤、高毛利,做好長期的經營關係。」 不過,當然也會有人質疑,螺絲市場規模夠大嗎?不夠大,幹嘛要花這麼多心力做轉型,還導入AI? 表面上,這只有減少開發時間、降低人力與模具成本等效益,但其實,它承載了這名二代經營者,對父親以及這個產業的情感。 廖偉勳感性的說,他二十三歲就進入廠房學習,從父親手上接下這座螺絲廠已十多年,眼見父親記憶力退化,願意投入的設計師傅也越來越少,現在廠房內就剩一位模具設計師,導入AI應用,是為了這個產業的知識傳承,「雖然公司小,但是對我來說,那就是我們的全部。」 ...

2024.12.19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