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被封為2024最強台劇!《聽海湧》故事在說什麼? 結束於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距今已近80年,它被視為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全球性戰爭。而台灣人在當中扮演的角色極其矛盾:日本殖民時被歸於戰敗的軸心陣營,戰敗後又回歸勝利方的同盟陣營,而那些穿著日軍軍裝的台籍日本兵,也面臨嚴重的自我身份認同問題。 在二戰期間,參加日軍的台籍軍屬負責管理戰俘。來源:《聽海湧》臉書粉專 《聽海湧》導演孫介珩說:「美國人可以拍日本人偷襲珍珠港的英勇反擊,日本人也可以拍神風特攻隊為國壯烈犧牲,每個國家都可以拍自己觀點的二戰,但台灣好像一直很少有這樣的作品,所以我們就覺得應該要拍一個從台灣人的立場來看二戰的故事。」 走進中山堂時是日本人,走出去就變成中華民國國民 二戰結束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陳儀,在台北中山堂代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受日本投降。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高中的歷史課本上,有張讓人記憶深刻的台灣光復老照片:日本人遞投降書,中華民國代表接收投降書。歷史性的政權轉換時刻,對生於現代的人們來看覺得理所當然,但對當時的台灣人來說,其實是難以言喻的混亂。 「走進中山堂的時候還是日本人,走出去就變成中華民國國民了。不是只有國籍變更而已,語言、生活習性、職業,甚至是在社會上生存的方式,所有東西一夕之間改變。」這張歷史照片讓孫介珩充滿疑問和好奇,也成為《聽海湧》的創作起源。 《聽海湧》從前製、拍攝到後製歷時4年,光是田野調查和劇本撰寫這2項工作就耗費大半時間。 孫介珩和編劇蔡雨氛不斷閱讀史料順藤摸瓜,先在歷史著作《終戰那一天》讀到「台籍戰俘監視員」的相關資料,他們作為非正式士兵協助日軍管理俘虜,受於指令,直接或間接參與虐待或屠殺。 這些台籍軍屬時常被要求懲罰不服從的戰俘。來源:《聽海湧》臉書粉專 而後又參考李展平老師的《前進婆羅洲——台籍戰俘監視員》、《戰火紋身的監視員》等紀錄書籍,從而了解到這些台籍戰俘監視員在戰後所面臨的極端狀況:因參與屠殺無法立即返回家鄉,而是直接被送上國際刑事法庭。 二戰結束後,這些台籍軍屬們因虐待或屠殺行為,受到軍事法庭審判。來源:《聽海湧》臉書粉專 「這根本不是他們能不能接受這個事情的問題,是他們甚至連選項都沒有。」這些老兵到底經歷了什麼?多少的矛盾與迷惘?到底屬於戰勝方還是戰敗方?台籍戰俘監視員,也就成了《聽海湧》的主角,透過一場「戰後審判」,呈現戰爭下無解的衝突與無奈。 孫介珩希望故事盡可能宏觀,同時又保有戲劇張力。「我們不希望只看一個面向,所以後來又去找了澳洲法庭的審判資料,裡面有關於台灣人被列為被告的紀錄,還有被送去南洋幫日本人辯護的日本律師,他們的資料裡也留下對台籍日本兵的描述,甚至有其他生還俘虜的回憶錄。」 歷史資料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可也使這些台籍戰俘監視員的生命輪廓更為清晰。 大學歷史系出身的孫介珩,期望《聽海湧》能帶領觀眾從各方角度觀看二戰歷史,「你會發現每個立場都是對立的,這些對立全部被丟出來之後,它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衝突,而且是無解的。那些被告台灣人站在法庭上聽到各種爭執,大家說的好像都有道理,但好像也沒什麼道理,所以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 不過孫介珩認為這畢竟是一齣戲劇,所以依然將故事性和角色衝突作為劇本第一考量,「一個沒有觀點或是過度客觀的東西,我們覺得它很難會是一個好故事,因為觀眾會無所依從,覺得這就像是報導、一個相對客觀的紀實影片。」 背景音取自婆羅洲,打造氣候、雨林、海岸氛圍 《聽海湧》事件發生背景為南洋婆羅洲,全劇5集,分別以「黑鳶」、「赤陽」、「強風」、「侏儒象」和「海湧」等婆羅洲鮮明的象徵,緊扣故事核心。 然而實際上,整部劇是在南台灣的高雄、屏東、台東等地完成所有拍攝,孫介珩不諱言表示,礙於預算考量,到婆羅洲勘完景後就知道不可能在當地進行。 不過為了在劇中最大程度的再現婆羅洲潮濕悶熱的熱帶叢林環境,孫介珩與團隊前往婆羅洲勘景時,特地帶著錄影、錄音設備,將收集到的野生動物、森林、山景等畫面融入劇中。 他特別提到,整部劇有7成以上的背景音效確實來自婆羅洲,劇組於勘景時採集到了不同氣候、晝夜、雨林、海岸等環境音素材,經音效師扭轉再造,變成各種新聲音以營造真實氛圍,「雖然是在台灣拍,但我覺得觀眾確實是可以在裡面感受到婆羅洲的很多元素。」 海是3位主角的寄託。來源:《聽海湧》臉書粉專 拍攝主場景「戰俘營」則在高雄,營外的海灘卻拉到了台東海岸。孫介珩表示,「聽海湧」這件事,對劇中3位主角新海志遠(吳翰林飾演)、新海輝(黃冠智飾演)、新海木德(朱宥丞飾演)來說,是一件近乎儀式感的事情,「聽海聲就會想到家,你就可以繼續下去,你就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裡,目標就是要回家。」 因此這片海要能展現「身處異鄉」之感,才能連接「想回家」的期盼,而「異鄉感」的關鍵特徵就在於高聳參天的椰子樹,「場景組應該繞了整個北回歸線以南的所有海岸線,我們才找到那一片椰子樹超級高的海岸,才像婆羅洲。」 孫介珩認為,創作者的慾望和想像力總是無窮盡,所以在有限的預算下,盡可能讓鏡頭內呈現的質感具備說服力,是導演需考慮並做取捨的關鍵。 演員橫跨多元國籍,僅施名帥角色有參考原型 《聽海湧》是孫介珩首次執導的短篇劇集,並且是部史詩般的戰爭劇,與他先前拍攝的短片作品海岸線三部曲:《乾兒子》、《等歸人》、《第一鮪》相差甚遠。像是越級打怪般,不只場面調度龐大,演員群也特別多元,涵蓋英國、日本、美國、澳洲和馬來西亞等不同國籍。 當中除了吳翰林、黃冠智和朱宥丞3位主要演員外,塚原大助、松大航也等日本演員的戲份也相當吃重。選角時,劇組特地透過日本經紀公司,在新宿舉辦試鏡,「我希望日本角色就都是日本人演。比如說指揮官(塚原大助飾演),他是一個對儀表、年齡、演技爆發力都有滿高需求的角色,不是誰都可以來扮演的。」 3位主角決定離鄉背井,加入日軍前往婆羅洲,是基於不同的追求。來源:《聽海湧》臉書粉專 劇中新海志遠、新海輝和新海木德3位主角的設定,是孫介珩從大量史料中的不同真實人物經歷,分別擷取、揉合而創作出來的。3個角色也真實的呈現了當時台灣年輕人的不同樣貌:無明確認同感的志遠、積極爭取日本認同的輝、迫於現實生活需求的木德。 「那時候的台灣人有非常多面向,無法一言以蔽之,是極其複雜矛盾的。」而這些一直被刻意隱藏的身份認同問題,直到3個人被赤裸裸地丟上法庭時才徹底爆炸,迎向故事的最高潮。 施名帥的角色原型,是中華民國駐北婆羅洲領事代表卓還來。來源:《聽海湧》臉書粉專 唯一有較為明確參考原型的角色,是施名帥所扮演的中華民國領事代表羅進福,「史料中確實有這樣一個人被日軍抓進戰俘營,包含他的家人也一起被抓。但只有這個設定是有真實的,發生的事情則是完全杜撰。」 羅進福這個角色和3位主角說著同樣的語言,卻站在極端對立面,這就造成巨大衝突感。孫介珩說,這樣的劇本發想並非刻意為之,而是在田調過程順著歷史脈絡去創造故事。 此外,人物設計也參考了歷史學者陳柏棕的著作《護國丸:被遺忘的二戰臺籍海軍史》,「我覺得他好有sense,他覺得口訪外,還可以直接架一台攝影機。」所以老兵所有的口述內容都被全程記錄,那是一批大量且珍貴的資料。 透過影像,孫介珩得以直面那些多已逝世的老兵,「當他講到在戰地發生的恐怖事情的時候,那個遲疑、那個不確定自己該不該講,或想不想再回憶起的神情,我們透過那些影像完全可以感受到。」戰爭造成的傷害是永久性的,不會因著戰爭的結束而消失。對那些走過死陰幽谷的生還者而言,那是終其一生都散不去的黑影。 《聽海湧》2024年3月於法國里爾影展放映獲得許多外國人迴響,「他們完全理解故事裡那些人的無奈,因為德國納粹的侵略佔領,和台灣某些情境是類似的,那是跨越語言、地區、種族、宗教的。」孫介珩希望藉由這個故事能拓寬觀眾看待世界的方式,「在講台灣的二戰故事,但不是只有台灣人在裡面。世界各個國家、民族,在二戰經歷的那些不同的事情,好像都串起來了。」 *本文出自《劇夠DRAMAGO》,原文:幕後|《聽海湧》導演孫介珩:異鄉感的關鍵是高聳椰子樹,「聽海」成為一種日常儀式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9.07
生活 媽寶男有教化可能嗎?婚姻清醒神劇《童話故事下集》演什麼?橫掃4國排行榜 金鐘影后柯佳嬿首度合作劉以豪主演《童話故事下集》,區別檯面上的浪漫愛情劇,以「真人真事」揭露婚姻黑暗面,讓未婚的人試想面對,讓已婚的人思考改變,更探討「媽寶男」有無被教化的可能。 在《童話故事下集》中,柯佳嬿受不了劉以豪吃飯時和媽媽柯淑勤上演「餵食秀」。來源:Netflix 戲劇《童話故事下集》揭露所謂童話故事幸福快樂的結局後,下集故事將發生怎樣令人人間清醒的夫妻日常。戲劇主創編導李念修和製作人黃薇夏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表示,李念修分享檯面上的愛情戲大多詮釋戀愛中尚未走入婚姻的粉紅泡泡,「就停在王子和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大家好像沒有想過王子和公主結婚後會發生什麼事?我覺得滿不寫實的」,便催生出這部戲劇,並找來劉以豪和柯佳嬿來激盪出「愛的火花」。 李念修坦言,結婚生子從來不在她的人生規劃上,要寫出有關婚姻的劇本是忐忑的,「我也會怕被說,你沒有結婚怎麼寫婚姻的故事?」於是李念修和黃薇夏努力田調,用喜劇的方式道出婆媳關係、母子關係、公公的生存之道,黃薇夏笑說:「這部戲可以說是真人真事」。 婚姻生活現實面:婆婆假開明、公公淪無趣盆栽 結婚後的種種困境和難題,透過田調「真人真事」用輕鬆詼諧的方式去詮釋,李念修不想讓婆婆是典型戲劇中的惡婆婆,在田調的過程中發現,婆婆角色共通點就是「假開明」,「婆婆覺得她有與時俱進,不要去管年輕人,但事實上她真的不管嗎?她真的沒有想法嗎?其實還是有的,只是她表面上都會說沒關係你們決定就好,但又想要默默的影響兒子」。 至於公公,李念修用「盆栽」去詮釋,認為公公在家的存在感極低,「原來男性到了一定年齡之後,他在家裡就是一個擺飾品,但是他是有生命的擺飾品,盆栽也是要喝水、吃飯,其實這就是男性在家的生存之道」;而劉以豪在劇中飾演的媽寶男年老時候也會成為這樣的盆栽,李念修說:「他們已經長期習慣所有家裡面的事情都是女性在決定,久而久之他們其實就真的沒有存在感了」。 婆婆角色共通點就是「假開明」,表面上說「沒關係、你們決定就好」,但又想默默的影響兒子。來源:Netflix 媽寶男被教化的可能性?導演:媳婦先黑化自己 媽寶男到底有無被教化的可能性,李念修笑說:「如果真的考慮要跟媽寶男結婚,那就別想要去教化他」,李念修認為這個人就是需要媽媽照顧,你就把他交給媽媽照顧,媽媽會把他顧得好好的,如果你把他帶離開了,那你就會成為老媽子的角色,「這樣搬出去會地獄耶!你把他交給他媽,這樣不是很好嗎?」 李念修和黃薇夏也笑說,最好是一嫁到他家就先黑化自己,「先從負分開始,接下來的日子每天都是加分」。 柯淑勤在《童話故事下集》中飾演控制欲極強的婆婆,逼瘋媳婦柯佳嬿。來源:Netflix 柯佳嬿首度合作劉以豪,「想要離婚的瞬間」引共鳴 柯佳嬿在劇中演出潑辣人妻,李念修要的是柯佳嬿具備氣質又能反差飆髒話,踏入婚姻的柯佳嬿也確實掌握演出「想要離婚的瞬間」;劉以豪則是擺脫霸總形象,穿內褲在鏡頭前悠晃,極盡扮醜、睡覺打鼾,李念修笑稱劉以豪帥到讓她嫌棄,透過造型組挑戰一番才讓劉以豪「自毀」。 黃薇夏也爆料喊:「你可以仔細觀察劉以豪在劇中的配件,真的是誰背誰醜,我們拍賣戲服,劉以豪那一桿整個滯銷,要多醜有多醜」。 有趣的是柯佳嬿和劉以豪從沒合作過,勢必可以讓觀眾有無限想像空間,黃薇夏說:「這個組合,你一看就知道劉以豪會被弄,然後你想要看到他被弄,我覺得觀眾會期待他被弄、被整」。 劉以豪演活呆萌的媽寶,連自己都覺得超廢。來源:Netflix 婚姻下集怎麼寫?婚姻的醜陋演給你看 李念修坦言,自己對「愛」這一件事是很模糊的,「以前的我不知道什麼叫做愛,這個戲寫到越後面,我能夠紮實感受到老公和老婆就是深愛對方,所以他們不會輕易離婚,不管對方再怎麼樣讓人嫌棄,可是他終究會感受到對方是愛他的」。 黃薇夏則表示看完《童話故事下集》可以促進兩性的關係,「把醜陋的一面全部都攤開來給你看,看完之後你自己去想一想,我們是從離婚開始演,反正就是最壞的狀況都已經演給你看,看你要怎麼去寫你的下集」。 責任編輯:倪旻勤 ... 2025.02.20
生活 《不夠善良的我們》編導徐譽庭:不必羨慕他人,在自己的跑道上好好前進 2011年的台劇《我可能不會愛你》,讓台劇成功出海,影集不但紅遍亞洲,IP還反攻日韓,版權賣給韓國與日本等國翻拍... 2024.04.12
生活 《不夠善良的我們》8個大人才懂的扎心道理:以為四十不惑,誰知煩惱只是變成另一種 林依晨、許瑋甯、賀軍翔、柯震東主演的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一播出便引起廣泛的討論,其中的金句更是層出不窮... 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