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分心

共有 611 則相關文章

職場

在這種難以專注的時代,若要拾回「專注力」,該怎麼做才好? 在此之前,我想先告訴你一件事,那就是:「如今是理所當然無法專注的時代。因此對於無法專注,不必感到罪惡。」 誠如上述,相較於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人們,我們活在妨礙專注力因素多如牛毛的時代,要長時間專注已不可能。 即使下定決心「我絕不看手機!」關閉電源,也會心想「搞不好有人要和我緊急聯絡」「那則新聞事件後續如何?」等,反而更在意而無法專注。 也就是說,對於無法長時間專注不必感到罪惡,也不必認為必須更專注。 「必須專注」這種強迫觀念,會剝奪專注力。 「無法專注」這種罪惡感會進一步妨礙自己的專注力。這或許也可稱為焦躁感。「必須專注」這種想法,正是妨礙你專注的主因。反而要心想「無法專注是理所當然的」。 話雖如此,並不是要你可以不用專注。首先,我希望你改變「專注」這件事的定義。 許多人想到的專注,八成像是,「決定『我要專注!』在某個不受干擾的地方閉關,花一小時、兩小時,或半天左右,心無旁騖的進行那件事」。 而事實上,長時間持續專注對於人而言,並非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許多數據都顯示,人的專注力持續不了多久。我最認同的數據是:頂多能專注十到十五分鐘。我也是如此,做同一件事十分鐘,不知不覺間,別件事就會浮現腦海,或忍不住想動一動身體。從前,我也會心想必須專注,但如今知道這是專注力中斷的訊號,所以此時會中場休息五分鐘左右。 「把自己關在一個地方,心無旁騖貫注於某件事」這種專注已不合時宜。「稍微專注,稍微休息,不專注的專注」,才是符合現實的專注模式。 重要的是,徹底使用能專注的十或十五分鐘全神貫注,感到自己無法專注時就休息,可說是「間歇的專注」。 雖然專注的時間也有個人差異,但我身邊許多大學教授和活躍於商業界的人士,都非常能善用這種間歇的專注。 接下來我想不按順序,一口氣介紹「不專注的專注」具體方法,是過去在麥肯錫和其他公司,一流商務人士所實踐的案例,以及我親身嘗試,確實有效果的方法。當然有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你,但若對某個方法產生好奇,務必試一試。 容我重申一次,其大前提是「不試圖專注」。 你可能有過這種經驗,睡覺前突然一股不安湧上心頭,心想「咦,那件事怎麼樣了?」「啊!那件事也得先做好!」「這件事也得先做好!」擔憂的事和待辦事項接連浮現。 有人稱這種情況為「頭腦清醒」,但對我而言,與其說是頭腦清醒,不如說是疲勞引發的現象。無法專注時,首先要看開,心想:「啊,我累了,必須休息。」在無法專注的狀態下試圖專注,或陷入不安的試圖做什麼,反而會更疲勞,永遠無法專注。 沒有無煩惱的人生。然而,若是白白操心,可說是自尋煩惱。換句話說,煩惱正代表著「專注於煩惱」。 或許有時候即使再怎麼休息,不安也源源不絕的湧現……,這種時候,便是你在生產煩惱。 麥肯錫的專家們總是面對各種難題,雖然他們用腦思考,但是心中無煩惱。我不曾看過誰無法放下自己的失敗。 有次,我請教資深員工:「為何你總能平心靜氣的工作?」他回答:「再怎麼感情用事與煩惱,工作也不會順利進展。只須思考怎麼做能決定問題、達成目標,再全力執行就好。」 而實際上,許多被稱為一流顧問的人,都擁有「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煩惱」這項鐵律。 舉例來說,主辦戶外活動時,「會不會是晴天」是自己無能為力的事,煩惱也沒用。「下雨有何備案」則是能事先準備的,針對這件事思考就好。 善用「間歇與瞬間專注」形式,確切掌握你的專注力容量。 如果專注力中斷,煩惱不斷浮現腦海,請心想「我在自尋煩惱」,並俯瞰這種愚蠢行為。 「判斷量」對於專注力會造成莫大的影響。人一天能判斷的數量有限,因此盡量減少判斷量,是維持專注力的訣竅。 在此,我想推薦的是:盡量減少工作以外的判斷。 舉例來說,我為了不必考慮早餐吃什麼,每天早上都吃相同的食物;要穿什麼服裝也盡量事先決定。 散文作家珍妮.蘇(Jane Su)書中提到,「我每天中餐吃相同的食物後,壓力一口氣減少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賈伯斯也徹底做到這點,他認為煩惱衣服十分浪費時間。 或許有人覺得這是小事,但小判斷累積起來,會使你筋疲力盡。當然,也無法專注。無法專注的人,請回顧一下自己是否連無謂的事都想要判斷。 減少判斷量的同時,也盡量將判斷自動化。我會事先決定煩惱時怎麼做的判斷標準。在此我想傳達的是:「猶豫」正是妨礙專注的因素。設定自己的準則,盡量不因猶豫而煩惱,是提升專注力的捷徑。 覺得專注力中斷時,請務必詢問自己一個「魔法問題」:我現在最該聚焦的事是什麼? 不妨加入時間,取代現在這兩個字。像是「這十分鐘內最該聚焦的事為何?」「這個小時最該聚焦的事為何?」「今天最該聚焦的事為何?」等。 除了專注外,我將它運用在各種地方。舉例來說,推動某項專案時我會自問:「這對整個專案,是否為最必要的事?」如此一來,就能從眼前的事抽離,改由長期、俯瞰的觀點,重新檢視。或有時,我也會自問自答:「對我的人生而言,現在最該做的事是什麼?」 此外,年輕時我往往太過在意他人和社會的評價。因此,當發現自己躁進行動時,我會問自己:這個行動對於我的人生準則,是否有幫助? 不清楚自己以什麼為目標而活、試圖轉換人生方向時,請花時間,試著拋出、找到自己的「魔法問題」。假設你需要專注做一件事三十分鐘,在此之前,想像自己三十分鐘後會變成怎樣? 若是「寫完這份文件」,那就是「想像寫完文件,透過郵件寄送出去後,鬆了一口氣的自己」。最好能透過視覺,想像屆時自己的模樣,並描繪屆時的情緒。 「想像輸出」在顧問工作中,是用來輸出高品質產能的超級基本功。正因為有這種畫面,本書才能順利出版。 「開了會卻沒做出任何決定」經常成為話題,由於沒有「今天是為了什麼而召開會議,要決定何事」這種明確目標,所以漫無目的的討論,毫無意義的延長會議。 想像並輸出畫面,專注於行動的能力便會提升。請務必試試在專注做一件事前,先想像完成這件事之後的自己。 {DS_BOX_39161} ...

2025.03.06

職場

放學後,小學三年級的Maggie又被老師留下談話。「她常坐不住,作業總是忘記交...」媽媽疲憊地聽著。「是否該看醫生吃藥呢?」這是許多ADHD(注意力不足症)孩子家長面臨的問題。不過,最新研究指出,解決方法不僅限於藥物治療。 衛福部2023年資料顯示,台灣ADHD盛行率9.02%,但僅1.62%獲診斷,1%接受完整治療。《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已有七百萬兒童被診斷。記者Paul Tough訪問世界各地ADHD專家後,整理了5大關鍵發現,或許可以讓焦慮的家長們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1. 過動症難以明確定義,症狀並非持續存在 科學家曾嘗試尋找過動症的「生物標記」,但至今未有定論。研究發現約僅有九分之一的ADHD孩子會持續表現症狀,大多數孩子的症狀會時有時無,有時甚至會消失數年後再出現。新觀點認為過動症更像是一種暫時狀態,而非終身疾病。 2. 藥物效果通常是短期的 大型長期研究顯示,利他能等藥物在投藥後的前14個月,確實比其他方法更有效,但到了3年後,服藥組與行為治療組,甚至與未接受任何治療的對照組相比,效果差異並不明顯。 3. 藥物改善行為表現,但不一定提升學習成效 藥物確實能改善課堂表現,但對學業成績幫助有限。研究指出藥物主要影響ADHD患者的情緒,而非增強認知能力,它們讓無聊的學習暫時變得有趣,但不一定能增進理解或記憶。 4.應視過動症為連續光譜,而非二分法 有研究者認為,目前沒有明確的界線可區分誰有過動症、誰沒有。這更像是一個光譜,一端可能是即使診斷出ADHA但不治療也無礙的孩子,另一端則是症狀嚴重的案例。例如,約有三分之一的ADHD孩子伴隨強烈憤怒,研究顯示這群孩子未來面臨較高的輟學、犯罪和早逝風險,他們應該成為治療資源的優先對象。 5. 改變環境能改變症狀 研究發現ADHD症狀會隨環境變化而調整。當環境改善—如更吸引人的課堂、更和諧的家庭—症狀常隨之改善。這促使一些研究人員開始遠離傳統的ADHD「醫學模型」,轉向將ADHD主要視為孩子獨特大腦與環境間的不匹配,而非單純的大腦生物缺陷。這個視角轉變意味著,改變環境有時與藥物治療一樣有效。 那麼家長可以怎麼樣打造一個更合適的環境呢? 專家建議,可以給孩子設定清晰一致的規則和界限,提供結構化但不死板的學習環境,讓孩子知道每天的流程和期望;增加身體活動的機會,特別是在需要長時間專注前;並根據孩子的興趣調整學習方式,讓原本乏味的內容變得更有吸引力。 也可以針對固定的日常流程,設計一些儀式感;或使用計時器協助孩子管理作業時間和轉換不同活動;提供一個安靜的空間讓孩子能夠放鬆心情,以及盡可能維持整潔有序的居家環境。 研究顯示,這些環境上的調整對某些孩子來說,效果可能不亞於藥物治療。 最新研究提醒我們,ADHD不應該被簡單地視為需要藥物「修復」的疾病。當症狀確實嚴重影響生活時,藥物治療有其價值,但對許多孩子來說,調整環境和教養方式可能同樣有效。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WebMD 核稿編輯:林易萱 ...

2025.04.15

職場

「如果你故意逃避做該做的事,一天很容易消失。」——比爾.華特森(Bill Watterson),美國知名漫畫家 我們一天要花枯燥5小時處理電子郵件,即便其中4成我們不認為有意義。換句話說,我們每天光是處理不必要的電子郵件,就浪費2小時,而且這還沒算上簡訊、語音信箱與其他的協作平台。科技理論上會替我們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卻成為綁住我們的沉重生產力腳鐐。 菁英顧問公司麥肯錫有一篇標題問得好的文章:「如果我們全都這麼忙,為什麼沒完成任何事?」(“If we’re all so busy, why isn’t anything getting done?”)文中指出:「現在是史上互動最簡單的年代,但不是具有生產力與創造價值的真誠協作年代。」此外,就算投入了,也心不在焉,等於浪費寶貴的資源,因為花在低價值互動的每一分鐘,全是在消耗時間,原本能從事發揮創意、影響力大的重要活動。 哈佛商學院做了研究,團隊在3個月期間,追蹤27名高績效的執行長,發現最有效率的執行長態度堅決,絕不讓電子郵件和其他形式的數位通訊,奪走他們的時間與注意力。我深入挖掘後發現,那些執行長不是靠和現代世界切斷連結做到,而是運用幾個相當簡單的習慣與做法。 多巴胺與持續性局部注意力 注意力計畫(Attention Project)的創辦人琳達.史東(Linda Stone)寫道:「注意力是人類精神最強大的工具。」史東的研究帶她發現幾個她稱為「持續性局部注意力」(continuous partial attention)的概念,破除同時做好幾件事的常見多工(multitasking)迷思。 首先是了解認知與機械式作業(mechanical task)的差異。一邊攪拌湯,一邊講電話就是多工的例子。我們同時完成兩件事的時間,有辦法等於只完成一件的時間。然而,這是因為兩項工作中,一個是認知作業,另一個是機械式作業。 相較之下,如果同時完成的兩項都是認知作業,例如一邊開會、一邊看電子郵件,其實是不可能的行為,因為我們只有一個額葉(frontal lobe),大腦會以串聯的方式處理認知作業,不可能並聯處理。我們可能自認是在同時處理兩個認知活動,但實際上是飛快在兩個作業之間切換(電光石火的作業切換)——這麼做既缺乏效率,還會妨礙我們專心。 我們讓自己相信,一次做兩件事會增加效率,但我們其實主要是靠多巴胺讓自己不斷切換。多巴胺是一種讓心情愉悅的神經傳導物質。大腦在預期獎勵或獲得獎勵時,例如巧克力、大拍賣或性愛,就會釋放多巴胺。此外,多巴胺也會帶來清醒、專注與動力。 我們從回簡訊或甚至只是刪除垃圾訊息中獲得的滿足感,也會釋放多巴胺。當我們感到無聊,或是工作讓人提不起勁,我們跑去收信。這麼做會獲得滿足感的原因,不是因為我們完成有助益的事,而是餵了自己微量的多巴胺。 84%的人永遠開著電子郵件應用程式,讓自己在開會、閱讀40頁的枯燥租約,或是制定新型健康照護方案時,注意力永遠可以放在別的事情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跳過麻煩的電子郵件,只讀可以簡單處理的:刪除垃圾郵件、點閱新聞連結,或是回一兩封信。此外,多巴胺也能解釋為什麼我們明知不禮貌,但吃晚餐收到簡訊時,還是會忍不住想看上面說什麼——即便坐我們對面的人正在講話。不論是電子郵件、簡訊或Instagram貼文,社會連結會刺激多巴胺:有人正在與我連結……感覺真美好。 然而,多巴胺當下讓人有美好的感受,卻不會替組織帶來多少價值。 一天多八十分鐘 市面上可供購買與下載的app與軟體多不勝數,每一個都說能解決其他生產力app與軟體造成的生產力破壞:那些我們已經買過和下載的。然而,如果要處理剪不斷理還亂的這一切,方法不是購買更多科技,而是簡化。 最新的工具與app進一步把通訊弄得更複雜,而最頂尖的管理者不會忍受這一切。他們全都和我們接下來要談的一樣,採取某種版本的立即見效的小改革。以我來講,我因此額外獲得80分鐘的高品質時間——天天如此。 方法一:減少看訊息的頻率 我曾經聘請前美國陸軍上校,擔任公司的區域副總裁。他先前的豐功偉業包括和資深的軍事將領團隊,一起籌備入侵伊拉克。有一次聊天他告訴我,他一天只收3次信。我問他收信的頻率那麼低,怎麼有辦法設計出複雜的軍事行動。他乾巴巴地回答:「我寄出的信,沒有一封不需要至少花3小時才能回覆。我們要規畫的可是入侵。」 不斷查看電子郵件或其他的協作工具,主要是在逃避深度工作或不想做的事。這麼做的代價是讓自己切換作業,放棄沉浸的好處。不過,只要採取兩個與控制環境有關的簡單步驟,就能大幅減少我們查看訊息的頻率。 首先,關掉提醒你有新信件、簡訊與其他數位訊息的通知。那種提醒是我們無法抵抗的多巴胺妖怪在大喊:「停下你在做的事,快點看我。」與其假裝你會動用意志力對抗這個怪物,還不如關掉通知,控制你的環境。 進一步控制環境的方法是回覆訊息後,就關掉電子郵件與各種協作應用程式,接著設定好再次查看的時間。我的目標是一天收信4次,早上醒來先收一次,在上班期間收兩次,最後在一天的尾聲再收一次。如果對你來說,這個要求不太可能做到,那就先一小時收信一次就好,而且看完後永遠關掉應用程式。回覆訊息時,觀察如果多等一小時,結果是否產生變化。我猜你很快就會發現,一天收4次信其實就夠了——畢竟有入侵任務等著你規畫。 方法二:狠下心取消訂閱 垃圾郵件的英文「spam」原意是午餐肉,在過去的歲月,我並不煩惱被強迫餵食電子版的午餐肉,因為按下刪除鍵花不了多少時間。然而,我發現垃圾郵件的提供者很有一套。比起刪除,我更常上鉤——我因此耗費的時間會累積起來。我點選的新聞快報通知,沒帶我看刻不容緩的重大新聞事件,而是要我放下工作,去看他們的廣告行銷手法。 2020年的時候,美國人平均一天待在社群媒體的時間是147分鐘,跟2012年的90分鐘相比是驚人的增長。社群媒體商人的手段十分高明,追蹤我們按下的每一個鍵,分析是什麼造成我們在他們的網站逗留。如同喬許.馬歇爾(Josh Marshall)在《大西洋》寫道:世界上有著「長期的刊物過度供給,追逐著固定的廣告預算。」換句話說,逐利的軍備競賽要我們停止做有生產力的工作,跑去看廣告。 我們不是矽谷人才團隊的對手。他們就是靠這個吃飯:找出數位的辦法,拍拍我們的肩膀,問我們:「能借個一分鐘嗎?」你唯一的選擇就只有控制環境,刪除新聞訂閱的通知,狠下心取消所有的訂閱,只留最基本的電子郵件清單。 方法三:五個有效處理電子郵件的原則 在你的組織培養文化,清楚聲明大家要有效運用電子郵件與協作工具。記得堅持5個簡單的原則: 一、只加能依據資訊行動的收件人,或是有必要了解信件內容的人。電子郵件輕鬆就能加大量收件人,但這不是藉口。不要強迫別人浪費時間讀他們無法做點什麼的郵件。 二、在按下「回覆所有人」之前,檢視收件人清單,刪去信中資訊不實用或無法採取行動的人員。 三、除非有必要提供完整內容,要不然永遠不要寄送未經編輯的附件。舉例來說,如果只有幾頁PowerPoint簡報是相關的,那就寄那幾頁就好,或是說明該看第幾頁。 四、如果郵件串後來開始討論新主題,那就建立新的電子郵件與主旨欄標題。冗長的電子郵件串會讓讀的人不得不重看先前的郵件,卻只替寄件人省個幾秒鐘。懶得重打正確的收件人清單或新的主旨欄標題,屬於自私的數位行為。 五、如果你只需要一個回覆就夠了,那就不要問好幾個人同一個問題。數位「搶答」會讓寄件人的人生輕鬆,卻是在濫用別人的時間。 以上的5條電子郵件效率規則,不是什麼具有爭議的議題,不用2分鍾就能讓組織上下都執行:方法是把這一頁的截圖,寄給你所有的團隊成員。 《高效經理人手冊 : 史丹佛商學院最熱門管理課,鍛鍊主管5大卓越執行力》☛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7985} 責任編輯:高郁捷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4.08.14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