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一手

共有 3476 則相關文章

財經

清明連假最後一天的中午,帶著孩子在科博館排隊看太空劇場時,接到商業雜誌主筆來電。一開口劈頭就是:「守智,川普32%對製造業的影響到底多大?你的客戶又怎麼因應呢?」 川普政府拋出「對等關稅」這顆重磅炸彈,台灣被加徵32%關稅,讓以出口為主的產業陷入一片震驚,甚至可能成為是台灣企業「逆風時代」的開端。 作為企業顧問,我在第一時間關心客戶的動向與對策,從紡織、工具機、螺絲、自行車、手工具到金屬製品,發現其實不論上市櫃或中小企業,雖然態度與策略各異,但幾乎都呈現出焦慮。 我梳理聊天過程,且看勇闖國際的台灣企業,如何盤點現況、分析挑戰、因應轉型。儘管沒有人能說出結論,但每個行動都透露出對危機的直覺反應。 1.紡織廠:海外工廠成為重災前線 「台灣這邊以業務設計研發為主,關稅影響不大。」一家知名紡織大廠的高階主管這麼說,但話鋒一轉,語句裡藏著憂慮:「反而是在越南、柬埔寨和非洲的工廠,受到的衝擊更大。這波關稅壓力不小,各家工廠都在調整因應,但事情不會馬上有結論。」 這樣的語氣,不僅是對川普關稅政策的回應,也說明了台灣製造業在全球布局下的脆弱。人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國家,就是這波對等關稅的重災戶,恰巧也是台灣勞力密集產業「逐成本而居」的痛處! 2.螺絲設備廠:轉危為機,數位轉型是底氣 以台灣生產為主的螺絲相關設備廠倒是顯得冷靜,總經理說:「我們出口美國的比重本來就不高,影響有限。」公司把握連假,緊急召集中高階主管開會研議對策,大家反而把這次危機視為一次「內部升級」機會。 「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是把管理數位化,提升效率與可控性。」這位業界老將雖有焦慮卻不失冷靜的說:「在職場三十多年,風暴見過不少,這只是其中一波。」 3.手袋廠:以拖待變,觀望美國政策的轉圜餘地 面對關稅政策每日更新、朝令夕改,主力在中國與越南生產的手袋業者,目前選擇以拖待變。「目前還在觀望,因為他每天改來改去。」 總經理無奈的表示,美國政府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加上中國的強硬、越南的示弱,使得許多中小企業寧可暫緩對策以拖待變,或只是沒辦法中的辦法。 4.汽車零件廠:寒冬來得更猛 「這一波寒冬,可能比Covid和2008年金融海嘯還要嚴重。」一家以售後服務零件(AM)市場為主的汽車零組件廠副總警告,他們目前正和客戶商量分攤關稅成本,但也深知「客戶今天讓你漲價,明天就會來議價」的商業現實。 從副總口中感受到的更多無奈,是政府第一時間只提出融資優惠或租稅減免,相較於高關稅造成的傷害,似乎杯水車薪。 5.金屬用品廠:競爭力才是重點 「重點不在我幾%,而在競爭對手幾%。」一家以美國為主力市場的金屬用品廠副總經理指出,關稅上升後,最大問題在於競爭對手的產地來源究竟在哪。 如果競爭對手在關稅上有著相對優勢,就會讓許多美國客戶詢問如何處理。不過有意思的是,面對關稅戰台灣企業還無所適從,但中國企業早已見怪不怪。 6.工具機廠:無聲轉移產能 Line對話裡,我詢問一家工具機廠公司目前對32%關稅的對策是什麼?總經理只回了我一句「躺平」。簡短2個字,盡顯出台灣工具機業這2年來的辛酸與無奈。 但實際上,有能力者早已悄悄布局,例如將部分產能移轉至土耳其,從當地生產再出口至美國。這種地緣調度的靈活性,或許是全球關稅壁壘下的生存戰術。 7.螺絲廠:貿易商以為會「多退」,沒想到還要「少補」 「許多貿易商早就把25%關稅預設成基準,沒想到竟然跳到32%,他們基本上是沒賺頭了。」一家橫跨台灣、中國與越南的螺絲製造商副總透露,現在貿易商紛紛來談降價,先從量產品開始。廠商為了留住訂單,就算要討價還價,也得先拋出善意降價。 8.自行車零件廠:未來美國客戶變數難料 對自行車產業而言,本來還期待新冠疫情間的大量庫存,即將在2025年迎來終局曙光,結果一道關稅命令,傷害了正在成長中的新客戶。 「我們本來預期明年某美國客戶會成為第三大合作夥伴,但現在變數大了。」一家自行車零件廠總經理無奈說道。儘管還在協商,但他強調要秉持「互惠」原則——讓雙方都有喘息空間。只是當所剩氧氣不多時,對方真的願意一起換氣嗎? 9.手工具廠:提高跨國集團內的靈活調度 相對於單一市場暴露風險較高的台灣中小企業,跨國集團擁有更多彈性。為了避開高關稅限制,有些灰色地帶的做法,權衡運費到關稅間的得失,將損失降到最低。 靈活是台灣企業的特質,但改善管理才是長久之計 從各家客戶回應來看,目前多數企業仍處於「消化衝擊並調整策略」的早期階段。一直以來,台灣中小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具備靈活的特質,但是,對外可以靈活,內部管理卻應該更加沉穩,方能抵擋這波關稅戰。 上述這些企業都是長期投入精實管理改善的模範生。持續不斷的優化營運流程,減少浪費、提升效率、優化品質、降低庫存,對於製造業來說,始終是必須要面對的功課。 當全球貿易秩序的政治化程度越高,企業就越需要具備「超越國界」的能力,或許精實管理就是答案之一。在關稅貿易戰未止的風雨時刻,「樹頭徛予在,毋驚樹尾做風颱」,誰站得穩,就能在動盪中活得久、走得遠。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4.08

焦點

四月九日,美國「對等關稅」政策上路,企業界一片恐慌,但同一日川普政府突然對七十五國暫緩實施對等關稅,限期九十天。儘管如此,沒有人能預測九十天後的情勢發展,甚至,川普會不會又突然恢復關稅? 關鍵時刻,商周CEO學院《商周戰情室》在四月八日邀請跨國稅務專家與第一線企業家,線上直播為讀者解析,市場對川普關稅政策有哪些誤解?以及企業該如何使用關稅政策裡的豁免條款,才能在變局中生存下來。 產品有美國成分二○%只能免稅二○%,而非全部 業界瘋傳一份白宮文件的豁免條款,指出若產品的「美國成分」(US content)占進口價值二○%以上,可免除附加關稅。市場誤解為,只要商品有美國零件、技術、設計或IP(智慧財產權),成分超過二○%,整個產品即可免關稅。 「這是不正確的!」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KPMG)稅務部副營運長丁傳倫強調。 丁傳倫深諳跨國稅務,擁有逾二十年的實務經驗。她指出,免稅僅適用於那二○%的美國成分。舉例來說,若一件商品價值一百元,其中有二十元為美國產製的關鍵零件,則只有這二十元部分可免除加徵關稅,其餘八十元仍需依表課徵。 也就是說,廠商若希望輸美產品能爭取更多免稅空間,只具備二○%的美國成分並不夠,須設法提高商品中「美國成分」的比率。 那麼,是否只要向美國公司購買零件,就符合條件? 丁傳倫說明,即使是向美國公司購買零件,若實際產地在越南、柬埔寨等地,就不符合條件。所謂美國成分,必須是在「美國境內製造」或「重大轉型」才符合規定。 KPMG稅務部副營運長丁傳倫(中)、鼎新數智董事長兼總裁葉子禎(左),於《商周戰情室》解析川普關稅政策。來源:本刊資料 何謂「重大轉型」?簡單來說,必須是原料之間經過實質的加工,產生性質或用途完全不同的全新產品,比如,用亞洲原料在美國製成引擎,是重大轉型;但若只是把亞洲進口零件在美國組裝成電動車,就不算。 釐清上述兩大誤解後可知,所謂「美國成分」豁免條款,實際適用範圍遠比想像中狹窄,即使是看起來美國成分相對高的資通訊產品,也恐怕難以適用,企業該如何應對? 重估美國製造與海外布局有助下游廠商降低稅基 從對等關稅政策特別強調美國成分可知,川普政策的核心意圖,是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因此,企業必須重新思考:產品中有哪些成分,可以是美國製造? 「起碼一部分的原料、物料或關鍵零件,得在美國製造,這才有助於下游廠商降低關稅稅基,」丁傳倫說。 不過,並非所有企業都有條件將生產環節搬到美國,部分企業因此開始思考,是否轉向其他稅率比台灣較低的國家,例如稅率僅一七%的菲律賓。 對此,擁有五萬名製造業客戶的台灣ERP(企業資源規畫)系統龍頭商、鼎新數智董事長兼總裁葉子禎提醒,稅率固然重要,但若當地供應鏈尚未健全,仍須從海外運入零組件與原料,實際生產成本反而可能更高。換言之,海外布局須全面評估供應鏈條件與整體營運成本。 況且,遷移生產基地無法一蹴可幾,面對數十天後的關稅新局勢,企業還有什麼方法能立即降低關稅? 運用首次銷售原則降低報關價格及稅基 其一,降低報關價格。可善用首次銷售原則(First Sale Rule),降低報關價格及稅基。舉例來說,製造商將商品以九十元售予中間商,中間商再以一百元賣給美國客戶,就可用九十元報關課稅,而非一百元,也就是說,在此原則下, 廠商可直接用出廠價申報。 中間商是非美公司,原則上不直接付關稅。但面對美國新增關稅,出口商常須與美國買家協商分攤。出口商與其中間商是否再分攤,則視雙方協商而定。 但需要注意,不得透過集團內子公司或紙上公司進行過水交易,除非能證明交易屬實。報關價格也不可異常偏低,否則將遭海關比對審查。但這項做法代價是貨物成本被迫曝光,企業必須審酌。 拆解零件原產地用ERP完善材料溯源 其二,爭取適用較低稅率,這須拆解一件產品的零件原產地,例如,印有「越南製造」的商品,可能只是在越南組裝,實質製造在台灣或日本,若能證明,即可適用該國相對低的關稅稅率。 要做到這點,企業必須有能力提出完整的產品「出生證明」,在BOM表(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單表)上,詳細標明每個零件的來源與比率。 自我體檢精算成本分攤趁此危機強化管理體質 提到材料的溯源,ERP系統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此時此刻,它更關鍵的價值,是有助企業精算成本、檢視成本分攤。 葉子禎解釋,企業通常將製造成本平均分攤到所有產品上,乍看之下利潤亮眼,卻未必真實反映成本結構。如今面對關稅壓力,企業必須精準掌握原料來源,若能同步拆解加工流程與各階段的成本分攤,就能清楚判斷哪些部分會受到美國關稅影響、哪些成本能吸收、哪些必須轉嫁。 川普新關稅政策,宛如一場全身體檢,逼著企業回頭檢視每一塊成本結構,哪些零件來自美國?原產地證明是否完備?企業系統能否拆解出足以說服海關的材料溯源?這不只是對營運彈性的壓力測試,更是一場讓企業強化內部管理、精算成本的深度演練。 「當企業能精準掌握成本分攤,管理體質會更健康!」葉子禎強調,善用這場危機,企業不只能在關稅戰中生存,更能鍛鍊出精實體質,因應全球供應鏈重塑的新挑戰。 ...

2025.04.17

焦點

5月14日,擁有百年歷史、8年前被鴻海購併的夏普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旗下虧損連連的面板廠「堺」,將終止生產。 會中,更播放了一段長達3分26秒的影片,片中講話的,不是該公司經營高層,而是鴻海董事長劉揚偉……。 「夏普不是鴻海的拖油瓶,是鴻海做得不夠好!」 這是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接受商周獨家專訪時,用近乎認錯的口吻,敞開胸懷的談論自己過去10個月,如何解決夏普危機,並嚴詞澄清過去2年,外界對夏普的負面觀感。 這句話,揭開了夏普未來的新篇章,也揭露了一個與過去鐵腕文化截然不同的鴻海,正在成形。 6兆鐵血帝國鴻海翻轉中 為夏普,董事長每月25%時間花在日本 身為鴻海6兆帝國主帥的他,為何認錯? 過去夏普號稱「液晶之王」:全球第1台液晶計算機、液晶電視、液晶攝影機,都出自它手,更一度是蘋果最大面板供應商,曾經的武林盟主,卻撤守面板製造事業。 不敵中國競爭的堺工廠,導致夏普去年淨損500億元;鴻海也因此吃下近200億元轉投資損失、侵蝕稅後淨利約14%;更讓去年電子五哥因AI題材大漲,鴻海股價卻不動如山。 這個在市場眼中,理所當然的決定,卻是劉揚偉奔走超過300天、與300多位夏普日本員工懇談後,才催生出來的成果。甚至,他為了夏普,每個月有14時間,人都在日本辦公。 日本「拋棄論」卡死鴻海國際轉型路 一場救夏普、救形象作戰不得不啟動 為什麼劉揚偉為了這家遠在1800公里遠的日本公司,砸了這麼不成比例的時間? 這背後,其實是一場已經在日本延燒超過2年的信任危機,而且,這場危機如果沒控制住,恐卡死鴻海最倚重的電動車、半導體等未來轉型路。 為了理解這場信任危機,商周在夏普公布中期營運計畫前夕,前進大阪,與夏普超過十位員工對談,還原劉揚偉300天的拆彈實錄。 「把堺工廠買回來的事情,股東們都⋯⋯非常生氣,」大學畢業就進入夏普工作的資深員工,向我們回憶去年火爆的股東會。他們不明白,曾被媒體形容是「罪魁禍首」、14年前就因嚴重虧損的堺工廠好不容易賣出後,為什麼公司要在2022年購回。 過去這段時間,「鴻海將拋棄夏普」的聲浪,開始迴盪在日本。但在商言商,鴻海不能賣掉夏普嗎? 「這是對日本政府的某種承諾,也對台灣公司的『形象』有很大關係,」劉揚偉低調表示。 在外界眼裡,他無論付出多少代價都想導正的「鴻海拋棄論」,就是因為形象這件事,極為攸關鴻海的轉型成敗。 最近,美國總統拜登前進威斯康辛州,拿鴻海在當地的投資未完全兌現來祭旗,即便鴻海已在當地投資10億美元與聘雇1000名員工,但,這便是在地緣政治年代,企業國際形象得更步步為營的例證。 劉揚偉拋棄威權文化,找下個新競爭力 「執行力好又開放,可打贏很多人」 在溝通與開放的背後,是因為劉揚偉深知,在這個年代,鴻海需要新的競爭力。「執行力,本來是鴻海的強項,如果(未來)我的執行力又好、又有一個開放環境,我就可以打贏很多人。」甚至,為了樹立新的典範,他不介意讓外界看見,他正在與鴻海過去的威權管理文化拔河。 從過去5年的數字來看,劉揚偉已交出不俗成績。鴻海營收從接手當年的5兆3千億元,最高來到前年的6兆6千億元,去年獲利規模也創近7年新高。 未來,「新夏普」將重新出發,儘管正反意見都有,但可以確定的是,度過這次危機後,夏普與鴻海的火花,將與過去截然不同。 本刊獨家呈現,劉揚偉90分鐘深度專訪,談夏普、談如何帶6兆旗艦轉向、談鴻海文化和給年輕人的話!日本現場直擊「新夏普」,沒有面板後,如何變鴻海助力?鴻海股價已衝破170元,200元有可能嗎?有「最懂鴻海分析師」之稱的科克蘭資本董事長楊應超,為讀者解惑「AI是否會是鴻海下顆蘋果?」、以及電動車布局關鍵觀察指標。 一鍵訂閱》鴻海劉揚偉300天夏普拆彈實錄,90分鐘獨家專訪公開・劉揚偉14時間花在日本!夏普關面板廠左右鴻海未來・夏普告別面板製造,未來在哪?AI、電動車緊扣鴻海轉型・劉揚偉接棒5年獨家告白:最想改變鴻海的鐵腕文化・AI能成鴻海「下顆蘋果」?楊應超解析股價漲6成後市 ...

2024.05.16

國際

2024年5月。 目前居住在美國的筆者有一次暫時返回日本,在搭乘號稱「日本空中玄關」, 連接成田機場與東京市中心的京城電鐵Skyliner時,發現對號座位全部都客滿了。不知道跳過了多少班次之後終於搭上車,身旁的乘客則大部分都是觀光客(訪日的外國遊客)。 我問一位搭同班機,從舊金山機場一起出發的年輕女性,為什麼要到日本旅行呢? 「我想要吃好吃的食物,也想買些雜貨和化妝品,還想看看日本的城堡 !日圓很便宜,這樣一切也都變得很便宜不是嗎?」 日本薪資已追不上物價漲,但物價水準對比歐美仍低 2021年3月,《廉價日本》一書在日本發行,日本民眾終於了解到「日本的廉價商業模式在全世界都不是常態」。類似的主題在電視、書籍和雜誌上不斷的出現,「廉價日本」這個詞也開始出現在各式各樣的地方。 從那以來已過了3年。民眾對低工資問題已深入了解,薪資上漲的趨勢正在穩步形成。 在2024年初,首相岸田文雄就強調「2024年將實現收入高於物價上漲」,以及在今年的春季勞工談判,工資的增幅超過了5%,為33年來的最高。 另一方面,自1990年的1美元換算160日圓,2024年初以來日圓又貶值了10%。由於日圓大幅貶值和原油價格飆升,到3月份為止,扣除通膨影響的實質薪資已連續24個月為負值。 在這個背景下,雖然物價仍高,超市所銷售的食品價格也紛紛上漲,但仍不到歐美的物價水準。在日本,薪資與物價上漲的正向循環仍然未被建立。 2024最便宜的旅行目的地東京排第四,赴日遊客創新高 以下舉例來說明「廉價日本」的現象仍然存在。 英國國家郵政局在2024年所發表「最便宜的旅行目的地」中指出,會安(越南)排名第一,開普敦(南非共和國)排名第二,蒙巴薩(肯亞共和國)排名第三,而接下來的東京則排名第四。 這個排名是由咖啡及晚餐的價格來進行比較,而在社群媒體上,這個現象讓大家對於「日本不是已開發國家嗎」的說法感到困惑。 事實上,在這些排名與評價之下,世界又再次掀起了赴日熱潮。根據日本國家旅遊局(JNTO)統計,2024年3月訪日遊客人數約為308萬人次,這是自1964年開始統計以來首次突破300萬人次。在此之前,單月的最高紀錄為2019年7月的299萬人次,和疫情之前2019年3月相比,高出了11.6%。 日本出現「觀光客價格」,本地人、觀光客兩種價 在思考過「廉價日本」的現象以及新冠疫情之後,日本對於觀光客的策略也開始有所改變。 目前有個成為話題的「觀光客套餐」一詞,意指「專為觀光客設定的價格」。在2024年2月於東京豐洲開幕的「豊洲 先客万来」美食街裡,此處所提供的海鮮蓋飯分別是5200日圓和6980日圓,比起日本普通的海鮮蓋飯平均價格要高得多。 也就是說,針對觀光客所設定的價格,日本人稱之為「觀光客套餐」,而這個現象也正在日本蔓延。 事實上,筆者在東京市內尋找落腳旅館的時候發現,即使是狹小的商業旅館也超過了1萬日圓,比起2023年11月的7000日圓高出許多。印象中在市中心,觀光客取向的豪華飯店數量也增加了不少。 這些漲價對受益於日圓貶值的訪日外國人來說,其實不痛不癢。而如果這些專門的「觀光客價格」普遍於日常生活中的話,對於那些領日圓薪水、用日圓來消費和生活的日本人來說,痛苦或許也會減輕一些。 這種「新常態」同時,也反應出日本人在出國旅遊上的困境。 2024年黃金週連假期間,電視上播出了日本遊客帶著裝著米和烏龍麵的行李箱前往夏威夷旅遊的畫面。雖然在日本也有人批評「這樣不就沒有出國旅遊的意義了嗎」,但事實上,這個情況絕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太便宜的日圓⋯在美日人:東西不要換算成日圓了 在筆者從2023年開始居住的美國矽谷中,美食街一個漢堡套餐之類的速食, 一個人也要20美元(1美元換算155日圓的話就是3300日圓),就算1美元換算成100日圓也要2200日圓。 總之在美國感覺什麼都很貴,因此在美國的日本人都會說「就不要換算成日圓了吧」。在美國西岸大學的日本留學生也因為「光靠家裡寄來的津貼無法過生活」,而選擇在日本料理餐廳打工。 一間套房的租金大約為3000美元,也比日本高上一個層級。 另一方面,在加州因為通膨,從4月開始,速食店的基本工資上漲到每小時20美元,有著非常清楚的薪資的上漲循環。 當然也有人不會從薪資上漲中受益,例如在舊金山,無家可歸和藥物成癮的社會問題非常多。然而在這個「人工智慧(AI)之都」,它正在利用新技術吸引投資, 並再次讓城市回歸它的成長週期。 雖然盲目的說「高價就是正義」並不洽當,但日本什麼時候才能跟上這樣的經濟成長循環呢?希望日本官方能採取具體的措施,來避免日本從「廉價日本」變成「貧窮日本」。 *本文摘自好優文化《廉價日本增訂版》 {DS_BOX_37673}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湯明潔 ...

2024.06.19

焦點

「你有看過TikTok Shop的運作模式嗎?很無腦的滑滑滑,下面出現一個購物車,點進去,出現結帳畫面,上面還繼續播子母畫面,就被洗腦趕快買。」台灣美妝保養品牌歐漾國際創辦人楊智斌直呼:「這是我們做電商的人很渴望得到的境界。」 {DS_BOX_36761} TikTok Shop 2023年在東南亞的電商業績上看150億美元,年增幅度超過200%,速度之快,嚇得該區域電商霸主蝦皮不得不啟動全員備戰狀態,並把大筆資源都投入直播。 嗅到市場機會,歐漾也從2022年7月開始在印尼重啟攻勢。 「打不過,就加入它」兩改變推升銷量 「我去cook(經營)大概4個月的時間,才找到經營的方法。」楊智斌雖然2017年就已經到印尼設公司,但遇上疫情,業務全數停擺,等於歸零重來。然而,趨勢他雖看到了,卻遲遲無法在這塊戰場做出成績。 「打不過,就加入它。」是他在第4個月做下的決定。這裡的「它」,指的是在印尼的中國TikTok代營運業者。 楊智斌回憶2022年剛到印尼,看到幾個驚人現象,像是原本盤據印尼實體零售貨架第一排的美國品牌漱口水,被藍色瓶身的中國品牌Metoo取而代之;印尼最大本土保養品牌Wardah,也被中國品牌擊退。 他發現這些市場變化的共通之處,就是品牌背後都有一群很熟悉TikTok操作,也更早進入印尼市場的中國團隊。 他表示,光是在雅加達,就有超過200家協助品牌做TikTok代營運的服務商,月收費從2,000美元到1萬美元都有。當時他也從中找到幫手,並在後續2個月開始看到業績明顯起色。關鍵,就在兩項改變。 一是調整矩陣帳號的做法。 「我們那時候覺得矩陣就是開多個帳號就好,但忽略掉興趣電商的意義。」楊智斌解釋,一開始他們在TikTok開了10個帳號,但每個帳號都是相同內容,就好像每個路口都擺上一樣的廣告看板,效益不大。 後來與中國團隊合作,他才意識到,每一個帳號從一開始就要設定目標族群,鎖定不同標籤,做深度經營。 舉例來說,目標客群如果是女性,就應該鎖定時尚美容、飲食、旅遊,這3個印尼女性族群的興趣標籤,然後在3個不同帳號做差異化內容經營。如此,後續直播開賣時,就能觸及最大化的客群,推升銷量。 第2項改變,是長時間的密集直播。 一開始,他覺得人少,就不想播。但中國團隊反問他:「你這家店,客戶進來不服務嗎?現在有7個客人幹嘛不服務?」他這才意識到,不能小看同時在線數字。設想,如果每個直播間都是一家實體店,店內隨時都有7、8個人在挑選、採購,其實是讓人欽羨的場景。 所以最瘋狂的時候,歐漾在印尼一天可以直播12個小時,「那時候透過這方式,連續做3個月,找到演算法支持,觀看人數大量上來。」楊智斌表示,更重要的是,這會帶動平台上更多人使用他們的直播影片去做二次創作,並放上銷售連結,幫他們賣更多。 Metoo執行長吳少瓏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透露,不同於在中國,各家業者早已熟悉抖音這套直播帶貨的操作和玩法,印尼當地商家則多對TikTok直播不熟悉,所以,品牌只要有本事創造出一個爆品,就可以吸引大量關注,讓大、小網紅主動為你做二創銷售。 就像他們當初刻意挑選印尼漱口水需求量最大的齋戒月推出新品,再搭配達人挑戰賽的行銷活動,才上線第1週,銷量就衝上TikTok Shop前3名。 跟著中國代運營團隊掌握TikTok玩法的歐漾,銷量從零開始,也自2023年1月起月月翻倍,5到8月間,單月已經可以做到新台幣2、300萬的營收。 以歐漾印尼人均消費額不到200元來看,等於每月已有破萬用戶採購,而且因為是自然流量,省去廣告投放成本,含金量也是相對高的。 印尼相對低廉的人力成本,是歐漾在當地可做到長時間開播的關鍵要素。來源:Allyoung提供 市場變動飛快,歐漾現在也在蝦皮投入半數直播資源。來源:取自網站 不能只靠平台紅利,要穩健品牌實力 可惜的是,印尼政府2023年10月突然頒布命令,禁止社群平台做銷售,TikTok Shop被迫關店,也中斷了歐漾的成長勢頭。雖然他們嘗試將銷售轉移到蝦皮,但初期成效不顯著。 但楊智斌認為,相比TikTok已被大量中國品牌取得先機,蝦皮直播在印尼猶如黃金處女地。特別是蝦皮本身也渴望將直播做大,只要承諾一定的開播數,就可以獲得免費的平台曝光和蝦幣補貼。 所以即便TikTok在12月,已經透過與印尼GoTo集團成為策略合作夥伴的方式,成功讓電商事業復活,但楊智斌這次決定,50%的資源還是要留在蝦皮。 同時,在2024年,歐漾經營印尼市場更重要的題目,其實是將這些線上能量灌注到線下。 即便TikTok在印尼仍有大把紅利,但從過去經驗可知,任何紅利都有消逝的一天,更別說是在變動飛快的印尼市場。因此對歐漾來說,比起直播當下銷量,更重要是藉此累積品牌實力、幫線下打穩基礎,如此才能留下可以長久發展的價值。 ...

2024.01.11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