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U企業探照燈
投入1%棋局深耕釩電池儲能新技術》75歲太電:最好的時刻專注於巨大價值的事物!

在能源轉型的時代,台灣企業紛紛投入鋰電池儲能領域。然而,75歲的太平洋電線電纜(太電)在營收創新高的當下,不做市場主流,反而投入全球市占率不到1%的釩液流電池技術。這個看似冒險的決定背後,藏著怎樣的戰略考量?當鋰電池儲能技術已成紅海,為何太電仍要搶進?
保守穩健、打安全牌是多數人對老企業的想像。但有一家成立75年的老企業卻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不走市場慣性之路,而是押注在儲能市場上只占1%的棋局。
它,是國內第一間電線電纜大廠──太平洋電線電纜。
太電在台灣電線電纜市場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政府啟動「強韌電網」政策,十年將投入五千六百餘億元,讓所有電線電纜廠商都顯著受惠。太電營收在去年達380餘億元,年成長幅度近兩成,表現優於多數同業。
正當公司業績高速增長之際,2023年,太電成立「動力系統事業群」,積極邁向能源解決方案提供者轉型。「我們不只是做電線電纜,我們將自己定位為電力、能源和資訊的方案解決者。」太平洋電線電纜動力系統事業群總經理張志剛表示。
電線電纜業者近年大舉朝能源布局早已不是新鮮事。況且,因應台灣強韌電網政策與全球淨零減碳趨勢,能源市場正成為各企業如,台達電、台泥等競相投入的熱點,市場競爭早已白熱化。
那麼,為何太電還要踏入這片紅海?
儲能市場潛力大、鋰電池意外頻傳 新儲能技術成太電突破口
「台灣儲能市場的潛力巨大。」張志剛解釋,2025年台灣儲能設備建置預計達到1GW,2030年可能激增到6至8GW,成⻑幅度⾼達6倍。此外,⻑效儲能的全球市場需求也將於2030年成⻑至980GW以上。「這樣的成⻑速度,可以在哪個產業見到?很少見!」
更關鍵的是,太電選擇了與眾不同的突圍方式——佈局釩液流長效儲能電池技術,在全球儲能市場佔比不到1%的技術。
這場幾乎被整個產業忽略的投入,背後有著清晰的戰略考量。目前儲能市場超過99%使用鋰電池,但隨著應用範圍擴大,鋰電池的缺點也日益顯露:使用壽命僅5至7年,耗損率偏高,且易引發嚴重火災等風險。
2023年美國北加州全球最大電池儲能廠的大火,有毒煙霧擴散導致1,500人緊急疏散;去年6月韓國京畿道一家鋰電池製造廠火災更造成23人遇難的悲劇。這些重大事故震撼了全球儲能產業。此外,鋰電池回收困難,對環境造成長期負擔,也成為永續發展的隱憂。這些問題,都讓各國政府與企業,開始思考鋰電池的替代儲能方案。
以其他化學元素釩所製造的電池──釩液流電池雖初期投資成本是鋰電池的2至3倍,但有著無法忽視的優勢。
「釩液流電池可使用超過20年,幾乎零衰減,鋰電池5至7年就可能要報廢。」張志剛強調,雖然充放電效率只有70%,低於鋰電池的85至90%,但長期來看,長時間的放電彈性及成本優勢在10至12年後就會顯現。「況且,在會計攤提上,釩電池可以直接攤提20年,肯定沒問題!」
此外,釩液流電池安全性極高,不會引發火災,且100%放電也不會對系統造成損傷。更重要的是,在環保方面具絕對優勢,其電解液20年後不但仍可回收再利用,甚至除役後剩餘廢棄物比例, 更僅不到整組機構的1%。

技術困難、初期投資大 釩電池研發挑戰大
然而,少人走的路,注定會是一條辛苦的路。技術面的障礙首當其衝,太電與日本住友電工合作,成為全球唯一獲得住友釩液流儲能電池技術授權的合作夥伴,但日方的嚴苛要求幾乎讓團隊耗盡大量心力。
「日本的標準極其嚴格,一個系統設計就必須出上千張詳細圖面,每一張都要經過層層審核。」張志剛回憶,有時僅討論一個細節就要花半天時間,例如工程圖面的尺寸不對稱或字體大小不一致,都必須重新修改。
住友人員幾乎每兩三週就飛來台灣一趟,密切監督進度,整個認證過程已持續超過一年半,至今仍在進行中。
市場面的挑戰更為嚴峻。釩電池初期投資成本是鋰電池的2至3倍,如何說服客戶接受這項幾乎無人嘗試的技術?太電採取實證戰略,以一系列示範案場向市場證明釩液流電池的可行性。
首先,太電與工研院合作,在台南六甲建立台灣第一個1MW/3MWh的釩液流儲能系統,成功向潛在客戶如台電等證明了技術的可靠性。更進一步,公司正在桃園楊梅及大溪廠區投資2至3億元建立大型示範場域,規劃3MW的太陽能裝置與1MW的釩液流儲能的智慧化光儲合一系統,未來規劃打造一個完整的微電網系統。
「我們要讓客戶親眼看到這項技術的運作,體驗它的安全性與穩定性。」但這類示範案場的投資額對傳統製造業來說相當龐大,才能說服客戶相信這項技術的價值,這無非考驗經營者的決心。

⼀家企業真正的挑戰不是眼前賺多少錢,⽽是如何持續創造價值。在最好的時候,專注於創造⻑期巨⼤價值的事物,才能為未來十年奠定基礎。
—太平洋電線電纜動力系統事業群總經理張志剛
太電放長線布局 拚「雙拳合擊」改變儲能遊戲規則
一家經營75年的老企業要轉型,還押注在市占不到1%的新技術上,其中投入的人力與資金都相當可觀。「每一筆投資都需要董事會審核批准,但我們還是繼續向前,太電看重的不只是眼前利益,而是未來10年、20年的發展藍圖。」
「強韌電網能支持太電多久?十年。然後呢?」張志剛反問。
大多數企業在業績高峰時往往只顧著享受豐收,專注於撿拾眼前的財富,很少有人會在此時考慮轉型或投入新領域。這,無非也是許多企業在達到高峰後迅速滑落的原因,因為當等到市場衰退才開始想下一個成長曲線,已為時已晚。
在最好的時候,專注能創造長期巨大價值的事,這正是太電研發釩電池的長線布局思維。
「一家企業真正的挑戰不是眼前賺多少錢,而是如何持續創造價值。我們必須在現有業務蓬勃發展的同時,就開始布局未來十年的新動能。」張志剛說。
太電在巔峰時刻就開始思考困難轉型的精神,打破傳統產業只求穩定的刻板印象。他們的野心不僅限於釩液流電池,而是放眼更遠的整合方案。目前團隊正積極與其他廠商合作開發「釩鋰合一」系統,結合兩種技術的優勢,實現真正的互補。
「鋰電池就像短跑選手,能在毫秒級時間內反應,遇到停電可立即接上電力;釩液流則像馬拉松選手,可持續供電長達數小時甚至數天。」張志剛解釋,尤其在緊急用電情況下,如全黑啟動,這種整合系統能先用鋰電池快速供電,再由釩液流電池提供長時間穩定電力,形成完美互補。
當市場上多數廠商僅專注於單一技術時,太電正在練就一門「雙拳合擊」的功夫。大膽壓注1%的棋局,75歲的太電,也許將改寫台灣儲能市場的未來。
太電在業績亮眼之際,不滿足於現狀,反而投入市占率不到1%的釩電池技術,多數企業容易只顧撿拾眼前容易的財富,等到市場變化才匆忙應對,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最危險的時刻往往不是低谷,而是高峰,因為那時我們最容易忘記思考「然後呢?」。真正的遠見,不是在風雨中尋找避難所,而是在艷陽高照時就開始備傘,這正是人能走得遠的原因。
成立:1950年
員工人數:900人以上
主要業務:電線電纜製造、電力系統工程、電力與能源系統整合、儲能技術開發
關鍵地位:台灣電線電纜產業龍頭,並積極布局儲能與電力基礎建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