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台灣教育長大孩子,為何更該學程式?她考進哈佛文科,卻發現自己從不懂思考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台灣教育長大孩子,為何更該學程式?她考進哈佛文科,卻發現自己從不懂思考

台灣教育長大孩子,為何更該學程式?她考進哈佛文科,卻發現自己從不懂思考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Alice Yang
獨立觀點 2020.04.23
摘要
在台灣教育體制下長大的孩子,在求學過程中,不論科目和應考題型,總有標準答案在一旁靜靜等待著,在問題解不開時免去孩子受挫的心情。本文作者在台灣接受教育,一路挺進人人稱羨名校哈佛,卻在學寫程式的階段,發現自己從不懂得如何真正思考。

整整兩年沒有下筆寫過一篇文章,現在的我連起個「正常的」中文文章開頭,都略顯激動——因為在這過去700多個日子天天陪伴我的,不是我最鍾情的中文字、也不是短篇小說或電視劇,而是一片漆黑的螢幕,運行著上百行的程式碼⋯⋯

一個又一個漫漫長夜裡,只有解也解不出來的bug和一杯杯的咖啡因,在一旁冷眼看著時間流逝,一切都只為了等待螢幕上最終跳出的 「all tests pass」。

落入「外星文」的世界——與程式語言的第一次接觸

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接觸的Java程式碼,我想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時面對這段「英文字」時,腦海中排山倒海而來的不解——大概是因為人生中第一次遇到「每個英文字都看得懂,但怎麼樣都無法領悟這些字結合起來的意義」的狀況。記得那時還想著:「喔,原來程式還有公開和非公開的隱私啊!」

廣告

學到物件導向(object oritened programming)的時候,也總是無法理解「類」(class)的道理,和為什麼要「創建」(new)一個「對象」(object);接觸了資料結構,覺得發明二元搜索樹(binary search tree)的人簡直來自異次元,遑論動態規劃(dynamic programming)、回溯法(backtracking)對我而言更宛如天書⋯⋯種種當時的懞懂,現在回想起來只覺得恍如隔世。

姑且拋開那些流不完的眼淚,和為了抵擋睡意支撐顫抖的深夜,從純文科背景轉往軟體工程,我面對的,不僅止是換跑道、轉專業的挑戰;更加衝擊的是,被標準答案掛帥教育體制下長期豢養的我,一轉眼間被丟入這個由0和1建構的學習場域:它既不能容忍任何錯誤、卻又沒有「標準答案」,凡事只能靠不斷地摸索磨練中,追求優化再優化的成果、與自己的能力。

反思台灣教育——保護傘底下,我們究竟學會了什麼

初學程式,我接受的是完全性的震撼。從小在台灣接受教育的我,不管是什麼科目,選擇題、填空題都有「正確答案」,應用題有「標準解法」,甚至連申論題和作文都有「參考範文」,在參考書的最後一頁靜靜地等待著。

這個教育體制的設計,彷彿深怕在學習路上的我們,因為碰到解不開的問題感到挫折,一絲一毫偏離正規軌道都覺得心疼不捨,小心翼翼地,架設從小到大的「學習保護傘」,就像學游泳從不脫掉的救生衣,學騎腳踏車從不拆掉的輔助輪。這導致我們往往覺得自己「學會了、理解了」,從成績單上亮麗的滿分、領不完的獎狀,獲得自我膨脹的滿足感。但其實卻是從未真正準備好,勇於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真實世界。

廣告

在被程式問題連番擊倒,開始自我懷疑的同時,我總忍不住回想,當年那個在學習路上一帆風順的自己,究竟是抱持著怎麼樣的學習模式?

時間倒轉,回到高三那年為了準備七月指考的五、六月——教室裡的電風扇孜孜不倦地旋轉,也抵擋不住夏日高漲的炎熱,台上老師口沫橫飛,一切只為了將學生送往好大學。台下的我們,則不知道畫乾了多少螢光筆,粗體、斜體、紅黃綠藍,在各大重點間徘徊。不知道寫滿了多少本參考書和模擬試題——題目對我們而言不重要,而是全心全意要將考點和答案牢牢記住,只為追求那個上榜時那個不可一世的瞬間。高三時期,儼然是我一生中知識水平的巔峰,我們在考試的窄門中用盡全力地求生存,有如豺狼虎豹,飢渴地將書本上的內容全數掠食;我們為了排名爭鬥不休,卻對於獲取的知識往往不明就裡,只對分數的差距錙銖必較。

不諱言,在這樣的學習體制下,我做到了,進入了人人稱羨的名校。但作為表面上成功者的我,內心卻充滿著徬徨和悲哀。我為那些來得快、去得也快的速食知識感到悲哀,也為失去這些知識的自己,感到無盡的徬徨。

如果現在問起,高三的時候學了什麼,我八成支支吾吾地答不上話,說也奇怪,當時可以說是自信滿滿把所有內容背得滾瓜爛熟的自己,為什麼這段記憶就像是從腦袋中某個區塊被狠狠拔除一樣,忘得乾乾淨淨了呢?

我想,這也許是因為我從來沒有,嘗試去驗證考卷上的答案、或思考答案背後的意義,這項能力也未曾在我的學習歷程上,受到過任何重視。

每個人都該學習程式,因為它教我們如何思考


「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該學習編寫電腦程式,因為它能教你如何思考」(Everybody in this country should learn to program a computer, because it teaches you how to think)——賈伯斯,蘋果共同創辦人

學程式給我的課題,首先來自於思考:我開始學著不靠關鍵字做題目,仔細地逐字逐句讀懂問題、釐清各種假設;也體認到「沒有人知道全部」(No one knows everything),和在面對問題時如何「擁抱未知」的心態。

在沒有了標準答案奉為圭臬,你會發現自己「真的開始思考」:思考題目的含義,思考如何設計答案。反觀以往習慣「一張考卷、50題、60分鐘」等的作答方式,在時間的壓力下往往不允許思考,更遑論「設計答案」——這也是我認為在傳統體制內學習的學生,最欠缺的能力。

其實,不論面對什麼類型的問題,都需要「思考」和「設計」這兩項能力,不是事事都有標準答案;只要這答案是符合需求(能夠解決問題)的,都有存在的價值。

另外,就是在遇到問題時「找尋答案的能力」:程式語言社群奇妙的地方在於,它像是一個集大成的智慧結晶(Collective Intelligence),在遇到程式相關的問題時,你絕對不是世界上唯一有過相同問題的人,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你也很難搜尋到一模一樣的答案,是可以百分之百複製貼上到你的程式碼裡的。所以,你需要的不僅僅是「找到答案」,更要做到「驗證答案」,最後並能夠「內化答案」。

程式語言的學習曲線,對我來說就像是座標軸上的垂直線,第一眼面對的,就是毫不留情的懸崖峭壁,我曾經狠狠地被撞得頭破血流,數不清在腦海裡萌生過多少次想放棄的念頭——但說也奇怪的是,也許是這種「沒有防護繩索」的學習模式,我一次又一次被前所未有的挫敗感襲擊,卻也體驗到從小大到沒有感受過的成就感。感覺就像是電影《Free Solo》裡,男主角Alex 徒手攀登上優勝美地酋長岩的過程——危險在指尖顫動、生離死別在眼前閃過,那種屏息以待的悸動,直到成功站頂峰上的瞬間,更是一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成就和滿足。

一段打破過往框架的學習之旅

「學習如何寫程式,可以延展思路,讓你學習如何更好的思考,創造另一種思考事情的角度。我覺得這種思考能力在任何領域上都很有幫助。」(Learning to write programs stretches your mind, and helps you think better, creates a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ings that I think is helpful in all domains)— 比爾蓋茲,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聯合主席暨微軟聯合創始人

對我來說,學程式這兩年來所學到最重要的事情,不在於程式語言本身,而是在改變了一生的學習態度。而我也深信,這樣的學習態度,是任何專業領域都可以受用無窮的寶貴資產,因此希望能將這些體會分享給讀這篇文章的你:

1.「萬事起頭難」但「貴在堅持」

在這個學程式儼然變成全民運動的時代,多少人前仆後繼,但到最後能夠堅持下來的卻寥寥可數,我也記不清自己曾經註冊了多少從來沒上完的網路課程(Introduction to Python、Programming Language for Everyone、Web Development Fundanmental),買了多少本「第一次學XXX程式語言就上手」,有如磚頭般厚重的工具書,經歷彷彿科技文盲的撞牆期⋯⋯但在初期階段,我發現,與其貪心地想要上完所有的課,不如先專精地選擇一門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等你從頭到尾學完一門課的時候,想學下一門的恐懼和困難也必然大大減少。

2. 不追求「囫圇吞棗」和「一夜速成」

學程式好比學武功,達到高峰絕非一夜練成,體會其中的精妙之處也不是一蹴可幾,有別於以往考試前可能還可以「臨時抱佛腳」,學習程式更加看重的是點點滴滴的積累和反覆思辨。同時很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在「精疲力盡」和「苦無進展」之中取得平衡點——學程式的過程並非平穩上升的直線,更會經歷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點,與其正面對決,你更應該做的是適時暫停,放下手邊的問題,過一段時間後,也許你會驚訝地發現尋覓已久的答案往往近在眼前。

3.「永不止息的熱情」

學無止境,是從事軟體工程師必須恪守的志業,要如何能夠時時刻刻保有信念呢?我想,唯有無可抹滅的熱情——那是一種不需要靠別人認可,由內部而生的動力,才能帶給你誰也偷不走的滿足感。

持續不斷的「書寫」

有人說,程式語言像一面鏡子:即便是同樣的運行結果,卻可以反映出書寫者最真實的心境,苟且、急躁、縝密、多疑,都可以從程式碼的樣態中一覽無遺。

又有人說,程式語言是世界上最誠實的語言:不存在任何僥倖和模糊空間,不心軟、也不刁難,老老實實一行一行地運行著;也有人說,程式語是唯一只能透過書寫(而非口語)詮釋的語言⋯⋯

或許正是上述種種原因,造就了程式語言的「高冷」,彷彿兀自處在只屬於「自己人」的小宇宙內,彼此無聲而熱切地交談著。

但在曾為人文學科的我看來,程式語言的字裡行間,更潛藏了一種「病態的美」:那種「病態美」正來自於書寫者的投入與狂熱,像是畢卡索作畫時的轟轟烈烈,張牙舞爪卻只改動了畫布的冰山一角;又像是達文西雕刻時的百般斟酌,反覆推敲只為了那寥寥數行文字。

現在的我,對於這種狂熱美感,也許還有那麼一點似懂非懂的迷惘,但現在我清楚知道的是,程式語言也好、中文字也罷,我只希望自己能夠用這些語言持續書寫,留下點什麼。

“Write once, build everywhere,simple, yet beautiful. “

※本文獲「哈佛姐夢遊矽谷」授權轉載,原文:從純文科生到軟體工程師之路:離開哈佛校園後,踏上「再也沒有標準答案」的嶄新旅程

責任編輯:李頤欣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台灣教育 哈佛 程式語言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