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確定」不是弱點,是優勢!當我們身處不確定的世界,科學思維提供一種關鍵能力:機率思考。
2.無法百分之百把握,怎做決策?與其追求絕對正確,學會以信心強度來衡量主張與觀點,更能靈活管理風險,提升溝通品質與決策能力。

書名:三禧思維/作者:索爾.珀爾馬特、約翰.坎貝爾、羅伯.麥考恩/出版社:先覺
只要思考自己對實情知道多少,立刻就會明白兩件事:我們有很多事不知道,還有很多事仍然不確定。不確定會令人焦慮。
身為人類,我們生理上有求生本能:不曉得森林裡藏著什麼,進去時最好小心一點。不過,知道自己不知道或只部分知道什麼,對生存也很重要,更影響了我們是否能活得好。
這就讓我們來到科學思維裡或許是最根本的一種思考模式,也是三禧思維的關鍵:有效運用不確定性,讓我們對行動更有信心。
面對這個我們只知道部分,而非全部的實情,科學給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思考角度,讓我們的想法從只能處理自己百分之百確定的事,變成如果能處理確定程度不同的事,我們其實會更成功。
善用機率思考,人人都能在不確定的世界獲取最大好處。
除此之外,在這個可取得的證據往往無法給出百分百答案的世界上,光是明白信心有程度之分,就比堅持追求明確答案還有用得多。
當我們需要依據對實在的理解做決定時,其實不必要求自己目前所信的一切必須為真,而是相信其中某些事情多一些、某些事情少一些,並隨著自己對世界的新認識而調整,以便必要時修改我們的決定。
這是科學最重要、也最少被人提及的,我們稱為機率思考。
這個絕招讓我們心智上有足夠的彈性,得以靈活應對理解世界時的「不確定性」坡道。
許多人仍然堅守不堪一擊的二元觀,認為非對即錯。在他們眼中,只要有一個反例,例如「我舅舅打了疫苗還是得了流感」,就足以讓原始主張完全不值採信。
科學家已擺脫這種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建立一套可以提出任何帶有暫時性主張的文化。它讓我們不會執著於當下擁有的特定想法,不須倚靠自己所有想法都是對的來證明自己,從而保有餘裕,即使有時宣稱「我很有把握這個理論切中實際狀況」,結果錯了,依然可當個自豪自信的科學家。
針對不同命題給予不同強度的信心(其為真的機率)。與其追求自己永遠是對的(這不可能),還不如將目標擺在大略判斷自己對某件事有多少信心上。
分歧不會消失,但科學是希望的起點:借用科學工具、觀念及程序,開始展開第三千禧年的思維轉變。
這種機率觀是三禧思維的基本要件,能帶給我們許多好處與能力。我們可以將它想成一種柔術動作,一種化弱點(不確定性)為力量的招數。
科學家學會了幾個表達不確定的好習慣。首先是盡量用數字來量化自己的預測。這個數字就是機率。
就算科學家想表達自己對某件事為真超有信心,認為它絕對肯定顯然為真,也會因所受的訓練而難以說出「對,百分之百」,而是可能說他們有百分之九十九,甚至百分之九十九.九九九九的信心水準,基本上等於說「我願拿生命擔保這件事為真」,但也表示「我知道自己還是有可能錯」。
能放下絕對肯定句,是擁有機率思考這項超能力的關鍵。
當然,我們對許多事都沒有百分之九十九.九九九九的信心,我們需要一種可以表達這份認知的敘述方式,讓我們說出「事實上,我認為它為真的機率是八七%」這樣的話。
機率思考為何如此重要?最明顯的原因,或許是它讓我們得以自如應用片面資訊。
假設你想用螺栓固定的方式造橋,可是曉得螺栓可能斷裂。但只要知道螺栓在橋樑壽命期內斷裂的機率,你就可以放心造橋,只需要確定所有關鍵接點都拴了夠多螺栓,讓你敢用性命擔保,單一接點螺栓全數斷裂的機率微乎其微,這就行了。少了這個機率資訊可用,你就無計可施。
你無法相信自己蓋出的橋樑,因為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幾乎沒有哪方面可以給出完美保證。學會這些機率技巧,讓我們從此打破過去的極限,開啟真正建造事物的各種可能。
有個練習,不僅可以體會每回提出主張或在圖上標一個點時,能量化自己的信心強度有多重要,還能將這個方法融入到你做的幾乎每一件事裡。
我們希望你能根據自己對發言內容真實性的信心水準,來一場真正的對話。
你可以挑選任何主題,只要這個主題有許多不同意見就好。例如,假設你和一群朋友討論過程中,只要有人提出有真假可言的主張,就要立刻補上零到一百之間的一個數字,代表他們目前對這個主張為真的信心強度。萬一有人忘記這樣做,其餘夥伴就要打斷他,要他補上信心值才能往下說。
有時停下來討論你不是那麼有信心的事也很有意思。譬如你對自己剛才那句話的信心水準遠低於九五%,這時就可以問自己:「萬一我是錯的,最可能出錯的地方在哪裡?而我該問什麼問題,才能對我不知道的事情知道更多?」
嘗試過這種方法的學生表示,每當發言者給自己的話很高的信心強度,就更有壓力提出證據。此外,每當我們聽到別人給出的信心值後,往往也會修改我們自己的信心值。過程中,信心水準經常從九○%左右往下降,發言者也越來越謹慎。
參與者還會發現,發言內容的明確程度和他們給出的信心值成反比:當我們擁有的資訊不是那麼詳盡,往往會對空泛模糊的主張比較有信心(因為沒有被框限在某個版本的真理中),對詳細明確的主張反倒比較沒有信心。
這些發現點出了一個重要問題:要是我們社會的人都這樣討論事情,會不會改變討論的進行?會不會讓參與者更懂得聆聽他人?對自己的發言更謹慎?更願意考慮其他情況?或許接下來兩天吃晚餐的時候,你應該強迫同桌的人一起進行這種討論,看看會發生什麼。
當你參與這種討論,甚至只是從旁觀察,都可能不禁感覺使用信心水準是一種主動坦誠的做法,公開透露你對每個論點的理解是強是弱。在物理學家的文化裡(每個科學領域都有自己的文化!),提供測量值卻沒有指出信賴區間,幾乎就等於不誠實。
評估與表達自己發言的信心強度,能幫你更懂得適時改變想法,更容易留意平常不會注意的可能性。這樣做能讓你更恰當的評估片面知識,更有效討論,即使之後改變看法或承認出錯也可保住面子與名聲。
更好的是,就算我們介於完全知道與完全不知道之間,也可誠實用數字表達自己發言為真的可能性有多高。我們和別人討論事情可少一點防禦、多一點開放,有效運用不確定的知識,主動尋求可能讓我們改變直覺看法的資訊。甚至能依據這些機率數字做出有效決定,不論是讓被告獲釋或定罪,或只是過個馬路。
面對世界固有的隨機性,我們可用機率思考來找出風險、排列風險大小和管理風險。
作者:索爾.珀爾馬特、約翰.坎貝爾、羅伯.麥考恩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5年4月1日
索爾.珀爾馬特、約翰.坎貝爾、羅伯.麥考恩 簡介
珀爾馬特曾獲諾貝爾獎,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學教授、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資深科學家。坎貝爾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哲學教授,曾任歐洲哲學和心理學學會主席,曾獲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獎。麥考恩是社會心理學家,史丹佛大學法學教授,身兼公共政策分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