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中部三大產地,找復育密碼

台灣小麥重返餐桌

台灣釀酒、做麵包,在世界闖出名堂,
但餐桌上卻不見國產小麥蹤影。
近來,台灣的缺麥宿命正在翻轉。
alive探訪中部三個小麥產地,
不同產區研發本土麥子,製成精釀啤酒、
速食漢堡,甚至是文創產品,
直擊一粒麥子,如何重返餐桌。

台中選二號

台灣主要種植的小麥品種,占比超過九成,產區分布於中南部(苗栗以 南、台南以北),主力用途為製酒,也可製成中高筋麵粉,適合做歐式麵包、麵條等。(攝影者.陳宗怡)

台中大雅

金門高粱酒之母來自它 小麥復興最源頭


冬春交替之際,是台灣小麥成熟之時。一望無際的金黃色麥浪,隨著陣風搖曳,是許多台灣人未曾見過的陌生美景。

「原來,台灣有自己的小麥田……」一位佇足拍攝的路人說道。

其實,台灣早在日治時期,西海岸一帶曾大量種植麥作,全盛時期面積達二萬五千公頃,隨處可見波波麥浪。直到一九六七年,美國小麥開放進口,價格低廉的美援麵粉長驅直入,大量取代國產小麥,麥作面積一度銳減至僅剩二十公頃,高度倚賴美國、澳洲等產糧大國。

...本文未結束

我已經是訂戶, 立即看
投資客必看!首月訂閱只要100元


✔︎ 暢讀5萬篇+ 以上的商管產業話題與解析
✔︎ 額外送 100堂+的線上商務課程,訂閱就能看
✔︎ 跨平台使用,在哪都能看商周

馬上訂閱→
或是登入儲值,單次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