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三寸之間

憑什麼強調以台灣食材入菜?

logy

logy 讓茶碗蒸立體化,又融入台灣人熟悉的當歸、枸杞等,走出獨特的風格。(攝影者.王瑞瑤)

朋友日前成功包場僅有二十個座位、二○一九年最快拿到台北米其林一星餐廳的logy。logy是東京米其林二星餐廳Florilège的姊妹店,日籍主廚田原諒悟以尋訪台灣食材在開店前引發話題,去年十一月開幕,今年四月摘下米其林一星,而且在頒獎典禮中還發生店名被拼錯的烏龍事件。

客人來到logy會先收到一張鋼印英文字卡,這不是菜單而是字典,解釋logy的幾個意思,其中若掛在字尾有「不斷學習進步」之意。其實不管是哪一國的廚師,自身擁有多大名氣,來到這裡開餐廳,認識並使用台灣食材,都屬於基本功範圍,將理所當然的事拿來大做文章,無形中強迫客人以放大鏡檢視,到底是有真本事,還是說大話而已。

來自雲林的黃玉米做成鹹味冰淇淋,北海道生干貝覆滿荔枝肉與手指檸檬,香魚山苦瓜天婦羅的苦不光在苦瓜,還包括抹茶粉和魚肝醬,但苦得好吃。茶碗蒸是經歷了四版菜單後唯一還在的料理,當服務生倒入牛肉澄清湯時,各種香氣瞬間流竄,高湯衝出的乾魷魚,冰沙溶解後的山當歸葉,藏在茶碗蒸裡的枸杞等等,是另類的藥膳茶碗蒸。

...本文未結束

我已經是訂戶, 立即看
投資客必看!首月訂閱只要100元


✔︎ 暢讀5萬篇+ 以上的商管產業話題與解析
✔︎ 額外送 100堂+的線上商務課程,訂閱就能看
✔︎ 跨平台使用,在哪都能看商周

馬上訂閱→
或是登入儲值,單次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