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獲利術

川普關稅戰會帶來全球經濟大蕭條?該如何投資?「這類ETF」可逢低布局

撰文者:股網/軌道鞅 更新時間:2025-04-15 瀏覽數:1,462

關鍵字:

中國 美國 川普 鴻海 貿易戰 關稅 玩股網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摘要
前一篇內容從中美貿易戰的起源開始著墨,這篇我們從美國建國以來的300年貿易戰切入。經濟學家李嘉圖的比較利益法則,以取長補短的互惠方式達到經濟最有效率配置為目的,然這個原則是以世界大同的角度去放眼全球,但現今站在美國的角度卻未必覺得此舉有助於達到美國再次偉大,區域經濟取代全球化才是目前美國認為能夠再次偉大的關鍵舉措。

本文延續上一篇文章<關稅只是手段,擴大全球GDP占比才是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真實目的>內容作延伸討論,上一篇內容從中美貿易戰的起源開始著墨,而這篇我要從美國建國以來的300年貿易戰切入。

經濟學家李嘉圖的「比較利益法則」原意,在於一國出口機會成本低的商品,去交換機會成本高的商品,以取長補短的互惠方式達到經濟最有效率配置為目的。然而這個原則是以世界大同的角度去放眼全球,但現今站在美國的角度卻未必覺得此舉有助於達到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MAGA)的遠景,箇中緣由上一篇文章已經詳細說明,然區域經濟取代全球化才是目前美國認為能夠再次偉大的關鍵舉措。


關稅戰的主要作用源於保護主義,就如同18世紀末美國的高關稅對於當初尚在強褓中的製鋼業達到保護作用,也確實讓美國工業發展帶來一波榮景。由此可知,政策的可行性從來都不是建立在符合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上,而是因應不同的時空背景下的所擬定的戰略方針。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全球化貿易幾乎由歐洲主導,而1990年後,美國意圖利用中國廉價勞力進行全球化的分工製造降低生產成本,其後果卻讓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進逼美國(上一篇文章有說明),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從2001年不到千億美元,逐年狂增到2018年4,000多億美元。當2017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在中國境內的廠商紛紛轉至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國設廠,這也是為何川普要擴大關稅戰的範圍,迫使這些廠商到美國設廠製造生產。

而現今的製造業對美國來說幾乎可說是從無到有、連強褓中的嬰兒還不如,因此要讓這個嬰兒出生,也就是製造業落地美國生產,「關稅」就是一種可使的手段。

回顧歷史2018年,美國對韓國家用洗衣機課徵20%的關稅,超過120萬台則課徵50%的關稅,此舉讓LG把部分家電生產線落地田納西州,2025年關稅戰升溫後,三星也開始考慮把墨西哥廠移至南卡羅來納州,再再證明美國利用關稅手段達到製造業落地美國生產的目的;包括上一篇文章提到蘋果和鴻海斥資5,000億美元將在德州休士頓建立伺服器廠亦同。

然上述都是他國或美國廠商在美國祭以高關稅下妥協,將生產製造落地美國,對美國來說是最優解,但倘若對手國祭以高關稅反擊呢?在關稅下消費者絕對都是犧牲品,成本轉嫁所造成的消費者無謂損失(Deadweight loss) 亦是通膨的助燃物,若兩國關稅戰僵持不下,則將犧牲消費者剩餘價值圖利企業,而當消費力無法撐起公司獲利時,終將造成股市崩盤景氣衰敗。

1929年經濟衰退雖說股市崩盤起因於市場過度槓桿,然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卻是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1929年以前美國平均關稅不到30%,而1930年卻將近60%增幅近1倍,包括英、法等25個國家反擊施以報復性關稅,自此世界貿易萎縮近7成,造成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期間。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