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感染COVID-19可能的「皮膚表現」?家醫科醫師教你看5種特殊型態皮膚疹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感染COVID-19可能的「皮膚表現」?家醫科醫師教你看5種特殊型態皮膚疹

感染COVID-19可能的「皮膚表現」?家醫科醫師教你看5種特殊型態皮膚疹
COVID-19的特殊表現也可能顯示在皮膚上。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陳欣湄醫師
獨立觀點 2021.05.21
摘要

1.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整理國外資料指出,皮膚症狀相對於上呼吸道症狀來說,較無人討論,因此特別整理5種不同型態的皮膚症狀,提供大家有更多資訊判斷。

2.常見的皮膚表現可能有:紅疹、尋麻疹、玫瑰糠疹等,特殊皮膚表現則包括手指腳趾變化、舌頭變化等,由於一般人難以辨別是普通的皮膚症狀還是感染症狀,家醫師呼籲大家要特別注意。

這幾天台灣確診人數持續破百,很多人很焦心「現在疫情是否已達高峰?」這一題確實很難回答⋯但「台灣人幾乎自主半封城、商家全面配合、拒絕內用、路上行人幾乎安靜無聲。」

這些「幾乎」,都讓我覺得幾乎不可思議!所以是否疫情悲觀?先別自己嚇自己,我們每個人的努力,都一定會帶來成效。

然而先前中央政府有呼籲過,先讓「有症狀者」來做篩檢,一方面有症狀者(甚至嚴重症狀者),以現階段狀況中需要充足的醫療資源,二方面也會擔心來篩檢的人群中,其中不乏有確診者.如果自我防護沒做好,你原本沒感染結果排隊、群聚過程中,不小心就感染了。

廣告

但我相信很多人,看這幾天新聞時咳了一聲嗽、喉嚨癢癢的,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被感染了?很多人因為自己過度擔心,都很想趕緊去篩檢,這一題確實相當矛盾。

且因為新冠肺炎的疑似症狀,一直都是被熱烈討論的問題,「咳嗽、發燒、嗅覺喪失」,目前仍認為是最主要的指標,但是咳嗽、上呼吸道症狀真的跟一般感冒一樣太難區分,這裡想特別提一個比較少人提到的「COVID-19的皮膚表現」。

本文的資料來源主要是其他疫區國家,因此想來跟大家分享,幫助大家有更多資訊去判斷,我特別做了圖板,整理「常見的」「特殊的」兩種皮膚表現。

一、常見的皮膚表現有:

1.紅疹(chickenpox-type rash):
最常見的皮膚疹、會癢,根據統計,最常先出現在手肘、膝蓋,有時候也會長在手跟腳上(不太會長在臉上),疹子可能是粗糙的、濕濕的、水泡狀並持續數天到數週。

廣告

2.蕁麻疹(Hive-type rash):
第二常見的皮膚疹,跟蕁麻疹很像,可以出現在身體任何一處(包括臉)、會癢,突然出現並幾小時內就會退下(其實真的跟一般的蕁麻疹很像,因此很難辨別)。

3.其他疹子型態:

1.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like rash)

2.光敏感性疹子 (light-sensitive rashes):出現在光照射到的臉、脖子等處。

3.血管炎(Vasculitis rashes)

上方是根據過去觀察疫情所統計出的結果,然而其實上述的皮膚疹,倘若本身就有一些皮膚狀況的人,相信根本無法辨別(例如:尋麻疹),就像COVID-19最常見的感冒症狀,十分難跟一般感冒去做區分,因此我覺得下方的「特殊皮膚表現」就變得相當重要!甚至我覺得每人都可以花一點時間閱讀這一塊。

二、特殊的皮膚表現有:

1.COVID特殊手指腳趾變化
這形態的皮膚疹,十分特殊!因為很少出現,因此當你突然發現出現這些表現,就跟COVID最特別的「嗅覺異常」症狀一樣,相當值得提高警覺。這個皮膚疹又稱作chilblains,長在手指或腳趾上、紅色或紫色的疹子可能會癢、會痛,外觀上看起來就好像凍瘡,這種特殊形態的皮膚症狀,一定要很留意!

2.COVID舌頭變化
根據英國皮膚病學雜誌發表一種特殊外觀表現,就是「舌頭的發炎跟紅腫」,舌頭突然的腫大、或者很像地圖舌般的外觀,這跟COVID手指跟腳趾一樣,雖然不是非常高的發生比率,但特殊性高,因此相當值得提高警覺注意!

而新冠肺炎為何會產生皮膚疹、皮膚上症狀?這是一般人聽到後很好奇的,其實在感染學來說,應該不是新聞,許多病毒感染,確實會產生皮膚紅疹,最有名的例如:皮膚疹、玫瑰疹(相信家中有帶過小孩的媽媽,可能就親身經歷過)。

至於COVID-19皮膚表現有什麼重要性?我節錄一段國外文章資訊:有20%的確診者發現「皮膚疹」是他們唯一的症狀,並有17%的陽性確診者,皮膚疹是他們出現的第一個反應,如果以相關資訊來看,比例比我想像的還要高,因此皮膚表現也可以作為一個較微小的判斷法(雖然不能跟嗅覺喪失這種特殊表現相比,但也可以作為參考)。

以上的內容,我稍微做個簡單手板跟圖片,希望大家都能撥空看一下,目前台灣政策上,仍然希望無接觸史、無症狀者先不要去篩檢站,以免增加篩檢醫療量能負擔,但如果你真的有出現以上症狀,請務必要相當提高警覺,就先假設自己可能是帶原者,把口罩帶好、多洗手、戴口罩。

COVID-19的皮膚表現示意圖。
COVID-19的皮膚表現示意圖。 (來源:FB:陳欣湄。家醫科女醫師的日常)

保護自己也是保護他人,疫情仍在延燒,大家一定要共同守護,希望快過這一關!

作者簡介

陳欣湄醫師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現職:現任中山醫院主治醫師—家醫科專科醫師、菁英診所—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專家暨主治醫師,同時為健康2.0社群節目主持人,曾出版《史上第一本!睡好覺:掌握黃金熟眠90分鐘》與《醫師合著—臨床隨行走出白色巨塔陰影》。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出自:陳欣湄。家醫科女醫師日常

責任編輯:鍾守沂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皮膚症狀 COVID 皮膚疹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