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台中超車高雄,趨勢可以持續嗎?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台中超車高雄,趨勢可以持續嗎?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台中超車高雄,趨勢可以持續嗎?

台中超車高雄,趨勢可以持續嗎?
林佳龍高興的宣布台中「超車」高雄;而台中的產業情況是有可能持續此趨勢。(資料照片,風傳媒陳明仁攝)
撰文者:風傳媒主筆室
風傳媒精選 2017/08/04

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台中市人口數達277萬8182人,首度超越高雄,正式成為台灣第2大都市。超越的數字只有區區的309人,其實,隨時可能再被高雄「追回」。不過,以產業分布與趨勢看,台中確實有潛力把高雄越拉越遠。

台中市長林佳龍高興的宣布「台中正式登大人」,並歸功於台中的托育政策。他說說,為提升設籍人口,中市有「托育一條龍」政策,對生育給予從1-3不等的補助,還提供到宅坐月子服務津貼;托嬰中心、協力保母系統、念幼兒園都有程度不等的補助。

其實,良好的托育政策與各種補助,即使確實對設籍人口的增加有幫助,也相當有限,真正讓台中超車高雄的關鍵因素,還是要回到產業發展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區域發展政策,優先強調的其實是引進支柱型產業;產業帶進就業人口,這些人帶來食衣住行各方面的需求,從而帶動其它消費需求─從餐飲、零售、房地產到休閒的需求全部上來,而因此又會再增加就業者與引進人口,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具體而微的例子是在各大學周遭形成的商圈,就是典型的引進一個產業(教育),帶來有消費能力的工作者(學生的「工作」是念書),從而帶動一個區域的發展。

另一個典範案例是北部的淡海新市鎮計劃。這個計劃是25年前推出的「六年國建」中最重要的新市鎮計劃,預計引進30萬人口。但實際上開發進度緩慢、人口增加少,最後逼得政府終止淡海新市鎮的後續開發計劃。專家就認為這個計劃失敗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沒有任何支柱型產業進駐;結果新市鎮只能扮演其它地區的「住宅區」,但交通上距離核心區台北又遠又不夠方便。一直到近來因淡海輕軌接近通車因素,人口增加才較明顯。

因此,產業、經濟發展仍是每個地方發展的核心因素,也是驅策人口流出或流入的關鍵。比較高雄與台中的產業情況,也許可看出一些答案,找出未來可能的趨勢。

過去半世紀,高雄的發展遠在台中之前,主要產業有兩大項:一項是高雄是台化的石化重鎮,這個產業數十年來一直是台灣最支柱型產業;第二項是高雄港,以及相應而來的加工出口區。過去數十年,高雄港在全球港口的貨櫃吞吐量上,一直高居第3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台中雖然有其傳統的機械及其它在地產業,同時也有台中港支撐,但台中港的貨櫃量一直難望高雄港之背,其它產業在規模上亦遠遜於石化產業。

不過,近年的產業情況是有變化。高雄的石化產業因環保與污染因素,並不受地方歡迎,產業規模不但難以擴張,反而逐漸萎縮(例如中油五輕就在前年結束)。高雄石化產業停滯難擴張,但卻還看不出潛力夠、規模也夠的替代性產業出現,這可能是高雄未來發展的最大隱憂。

高雄港則是排名逐漸倒退,從2004年的全球第6名到2008年退到12名,現在位居13名,貨櫃量基本上是停滯現象,而且還看不到反轉跡象。但台中則是精密機械產業走紅,台中港的散裝海運則持續成長,甚至超越傳統上居台灣第2名的基隆港。

再比較高雄與台中的科學園區:高雄的南科在1996年動工,20年後成長力道已萎縮;台中的中科則在2002年才由行政院核定成立,現在仍有不少可用土地,只要真能招到廠商,其成長力道仍不小。

而蔡政府的產業新政策中,幾個綠營執政的地方都分到項目,例如桃園有亞洲矽谷、台中有智慧機械與國防的航太部份、台南是綠能、高雄為國防工業中的潛艦國造。坦白說,如果政府資源下得夠,最有希望成長的是台中的部份,因為精密機械與航太原本在中部就有深厚的根基;至於高雄的潛艦國造則被質疑難有成就的聲音最盛,未來要扮演高雄新的支柱產業的可能性不大。

雖然高雄市在前瞻計劃中,分食到最多的預算,但這些預算都是作軌道建設;以預算性質看,軌道建設支出是資本支出;但以產業觀點看,軌道建設算是一種「消費支出」;縱然讓高雄成為「宜居城市」,對吸引人口不無幫助,但其效益還是遠不如一個強勢、有規模的產產業帶來的人口效益。

台中人口暫時超越高雄數百人,高雄要再超車其實不難;但以兩地產業發展趨勢看,其實台中持續吸引人口流入的能力確實高於高雄。如果高雄待石化停滯萎縮後再無新產業,高雄港亦不可能風華再現,高雄恐難反轉趨勢。長期而言,台中人口超越高雄只會越來越多。看看台中超車高雄,地方首長在爭搶前瞻的同時,更當思其中真正的關鍵,想想自己能發展出什麼有利基的產業。

※本文獲《風傳媒》授權轉載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您認為你的企業迫切的永續轉型項目是什麼?
報名2024碳競爭力高峰會,了解企業減碳進入深水區,面對供應鏈淨零轉型,大廠已開始進行「1+N」合作形式,哪些永續轉型是企業最缺乏的?
1.排放量數據的收集和追蹤成本過高
25%
2.缺乏清晰的減碳指引與標準
18%
3.自身員工缺乏永續意識及認同
18%
4.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減碳法規與政策
39%
臺中 高雄 高雄 台中 台中 高雄 台中 高雄 台中 台中市人口 高雄
風傳媒精選
風傳媒精選
風傳媒
展開箭頭

擁抱美麗新世界,堅守古典老價值。風傳媒,一個有國際觀、專注揭弊、觀點犀利的新媒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