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火災時遭遇濃煙,用「濕毛巾」掩住口鼻逃生是錯的!錯的!錯的!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火災時遭遇濃煙,用「濕毛巾」掩住口鼻逃生是錯的!錯的!錯的!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火災時遭遇濃煙,用「濕毛巾」掩住口鼻逃生是錯的!錯的!錯的!

火災時遭遇濃煙,用「濕毛巾」掩住口鼻逃生是錯的!錯的!錯的!
火災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xl_44361702
撰文者:蔡宗翰
獨立觀點 2016/01/25

文/蔡宗翰

90%~99%

「 遭遇濃煙,會用濕毛巾摀口鼻逃生的,請舉一下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謝謝,請放下。」

這是我在 TEDxTaipei 9分鐘的演講中,詢問在場觀眾的第三個迷思。

當時現場舉手認為「遭遇濃煙,應該要用濕毛巾摀口鼻逃生」的朋友,大約佔90%~99%,甚至有人覺得這是廢話,根本就懶得舉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是三個迷思中,我預估幾乎全軍覆沒的,所以我放在最後詢問,感嘆實際情況也如我所預期。

對於這個迷思,我只用了以下一段話解釋最關鍵的原因:
「實驗證明濕毛巾根本擋不住濃煙高熱,而且為了穿越濃煙,還把你自己從原本相對安全的環境,移動到更致命的危險之中。」

濃煙是火場頭號殺手

燃燒初期,會先產生白煙,主要成分是水蒸氣,這樣的白煙其實對人沒甚麼危害,算「淡煙」,但當燃燒了一段時間之後,周遭開始缺氧,可燃物繼續受到高溫加熱裂解,開始出現深色或黑色的,才是「濃煙」。

濃煙是一種可燃性氣體,「劇毒、高溫」是它的代名詞。

案例顯示,絕大部分的火場罹難者不是被活活燒死,而是被濃煙嗆昏後而死亡,說「濃煙是火場頭號殺手」一點也不為過。

事實上,一般民眾在火場遭遇濃煙的機會並不大,多數人察覺火災發生時,此時身處的環境大都還沒有煙,大部分是開房門察看,才發現門外或梯間有煙,如果立即將房門關上,就不會遇到濃煙。

而很多人在這個錯誤的觀念下,不去避開濃煙,反而想靠濕毛巾,從原本所在沒有煙的、相對安全的環境,穿越幾百度劇毒的濃煙逃生。

遭遇濃煙時,根本不該逃生!

濕毛巾無用的五大理由

如果還是對濕毛巾存在一絲希望,告訴各位一個殘酷的事實:「濕毛巾只能擋住濃煙中的固體(碳粒子)和液體(炭渣或焦油)。」僅此而已。

已下再更深入解析,並粉碎這個錯誤觀念!

一、濕毛巾擋不住濃煙中的毒氣

有毒氣體和氧氣都是氣體,如果濕毛巾可以擋住有毒氣體,同時也擋住氧氣,讓你無法呼吸、窒息而死。

二、濕毛巾擋不住濃煙中的高溫

當用濕毛巾摀口鼻的時候,濕毛巾遇熱產生的水蒸氣一旦吸入呼吸道一樣是造成嚴重灼傷。

三、一手拿濕毛巾無法快速逃生

在濃煙中如果要逃生,只能要採「低姿勢」,低姿勢不是彎腰而已,而是匍匐前進(雙肘雙膝碰地),如何一手拿濕毛巾,並用單手快速移動?

四、浪費時間去找還要弄濕毛巾

可以實際做看看「跑到浴室、找到毛巾、弄濕毛巾、用力擰乾、跑到門口」需要多久時間?另外你家有幾個人?需要幾條濕毛巾?

五、口鼻之外其他部位該怎麼辦?

身體其他脆弱的部位,像是皮膚、頭部、眼睛仍然暴露在高溫的危險中。

不逃生、談求生

如同演講中所提到的:「當打開門發現 門外面 或是 向下樓梯間 充滿濃煙高熱,這時候請不要逃生!此時此刻,只需要一個動作:關門!」

如果火災發現得早,你應該立即逃生、離開現場,而不是浪費時間找濕毛巾或其他東西等其實無法保護你的東西,以至於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還可能因此受困火場。

如果火災發現得晚,你應該找相對安全的地方「關門避難」,千萬不要想靠濕毛巾或其他東西,從「相對安全」的地方,移動到「更致命」的炙熱劇毒的濃煙中。

「小火快逃、濃煙關門!」要求生,別涉險逃生!

為什麼以前這樣教?

其實我也很納悶,因為從小我也是接受這樣的觀念。

嘗試找了不少文獻跟參考資料,仍難以推定「用濕毛巾摀住口鼻逃生」的觀念出處,而在前內政部消防署災害管理組林金宏組長在其著作「活著離開2」中的說明,我認為接近合理:也就是「建築型態的燃燒特性不同了」。

「用濕毛巾摀住口鼻逃生」的觀念從二十世紀初從美國開始流傳,因美國當時房子以「木造」居多,當木造的房子發生火災是會全部燒毀的,所以無論什麼情況,一定要想盡辦法逃離火場!

而現代大多數是鋼筋混凝土、具防火建材的建築物,發生火災後,在起火處的煙、熱不容易散去,所以起火處會以極快的速度蓄積濃煙、劇毒、高熱。

過去木造房子燃燒的發煙量較現代建築物少,不易產生濃煙,台灣早期也有很多木造建築物,所以在當時教導社會大眾逃生時用濕毛巾,避免吸入煙灰,引起咳嗽不舒服,應該是一個正確的做法。

結論

隨時代的更迭,防災觀念也該與時俱進。

以目前台灣普遍的建築模式所衍生的燃燒型態來看,遭遇濃煙時,根本不該逃生!更不用考慮濕毛巾了。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完整版】遭遇濃煙,為何不能用濕毛巾摀口鼻逃生?

延伸閱讀:遇到火災時》專業防災人士:不能往下逃的時候,也不能往上跑! 

本文作者為中央警大消防學系學士、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防災科技研究所碩士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2025大阪萬博會開幕!你最感興趣的亮點是?
1. 17公尺巨型鋼彈
2. 世界最大木造環形建築「大屋根環」
3. 台灣館「TECH WORLD」
4. 8大生命主題展館
5. 未來社會展區科技體驗
6. 沉靜式燈光秀、光雕秀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2025大阪萬博全攻略》必逛展館、活動、門票、交通、美食景點推薦
濕毛巾 濃煙 火災 濕毛巾 火災 火災 濕毛巾 火災濃煙 火災濃煙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