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搭電扶梯不靠右,反而能一次輸送更多人!倫敦地鐵用這招讓乘客「站好站滿」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搭電扶梯不靠右,反而能一次輸送更多人!倫敦地鐵用這招讓乘客「站好站滿」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業周刊》1951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至頂箭頭

財經 | 產業動態

搭電扶梯不靠右,反而能一次輸送更多人!倫敦地鐵用這招讓乘客「站好站滿」

搭電扶梯不靠右,反而能一次輸送更多人!倫敦地鐵用這招讓乘客「站好站滿」
來源:chia ying Yang@flickr,CC BY 2.0
撰文者:Mia

在台灣,因捷運官方初期宣導,搭手扶梯多習慣靠右站,不過現在就算因設備易耗損等理由,取消靠右的限制,民眾還是習慣靠右邊站,空出左邊讓給趕時間的人。而在英國也有類似的情形,倫敦地鐵為了疏解人潮,在人潮眾多的大站霍爾本試行為期三個禮拜的「全站立」政策。

根據英國Yahoo報導 ,2015年12月4日倫敦地鐵成功運載了482.1萬旅客,也創下了單日人次新紀錄。仔細想想那些感應卡、自動門,甚至一開始竟然有人想到要在地下挖個大洞,然後把火車放進去,都讓地下大眾運輸網看起來像是個奇蹟。雖然旅客可能會覺得能平安到達辦公室才是奇蹟,而非讚嘆背後精密的系統。

為了達成每日的奇蹟,倫敦的旅客們早已習慣忍受大量不可預期的障礙:軌道關閉、訊號故障、工程維修,而且練就一身不怕推擠的功夫。而根據The Guardian,在那個星期五早晨 8:30 至 9:30 間,在霍爾本站下車的 1.1 萬名旅客看到一幅令人發火的景象,當人群到達向上的手扶梯前,可以看到有一群人站在手扶梯左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英國人也許不擅長表達情緒,不過對於公共秩序可是相當嚴格,站在手扶梯上的時候,他們跟台灣一樣會排在右邊,左邊是留給趕時間的人走的。這共識就像不插隊或是留一口菜給別人吃的禮貌一樣。在美國華盛頓,他們給擋路的人取了個名字,叫做「escalump」,手扶梯之瘤,在英國則是會聽到背後一陣嫌棄的嘖嘖聲。

「乘客非常不喜歡這些改變,」倫敦交通局的客戶策略分析師,同時也是促成這項偏離常規措施的關鍵人物之一的 Celia Harrison 說。「我做這份工作很多年了,我了解改變大眾習慣的路線,會引起不滿。」

倫敦交通局的人群實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 BBC ,這件事始於倫敦地鐵 Vauxhall 區的經理 Len Lau,在某次去香港玩的時候獲得的靈感。Lau 觀察到香港人會站定在地鐵手扶梯的兩側,結果這樣看起來似乎更加安全有效率。他提出報告後,Harrison和同事們想知道用在倫敦一些擁擠的大站會不會有同樣效果,便實施為期三個月的試驗。

這個理論乍聽違反直覺,不過仔細想想還滿有道理的。讓出一條通道給趕時間的人通常是好的,不過在一些人潮眾多的大站,通道和手扶梯又特別長,願意爬手扶梯的人就比較少。根據 The Guardian,一份2002年的研究指出,像在霍爾本地鐵站,垂直高度24公尺的手扶梯,只有40%的人會考慮走上去。經過宣導只站一側,手扶梯的負載量減半,卻造成底下塞滿更多群眾,拖慢了大家的速度。

群眾控制專家Dr John J Fruin表示,人都希望有最低限度的個人空間,可以的話,大部分的人都不想要有人緊緊貼在旁邊,或是前後一步的距離內,他稱這個現象為「人類橢圓」(the human ellipse)。因此,開放行走時手扶梯的負載量又再少了一半,因此試著降低空間的浪費還是很有價值的。

Harrison 的同事Paul Stoneman做了一些初步計算,他發現理論上,若兩邊都可站人,每分鐘就能多運送31個人,也就是增加 28% 的運送量。霍爾本站是個很好的試驗地點,他的手扶梯坡度很陡,而且尖峰時段非常擁擠。不過結果卻不如預期,如同 Lau 提到,香港的乘客和英國非常不同 ,幾星期後的試驗檢討會上,Stoneman問到:「我們倡導『靠右邊站』多少年了?這是相當重大的行為改變」

用小小的改變解決倫敦地鐵的擁擠

雖然要改變旅客的行為很困難,不過卻是增進地鐵運載量的一塊大石,更要考慮社會心理學和流體力學。流體力學是利用水流在管中的流動,來分析擁擠管道中人群流動的最佳模型。倫敦是歐洲人口成長最快的城市之一,預估2030年,人口會從現在的 860萬成長到1000萬,預估到2050年,倫敦基礎建設需求將多出60%。所以,倫敦交通局必須在這世界最古老的地下交通網,擠出每一分剩餘的負載量。

一張掛在倫敦交通博物館和倫敦交通局,1928年的海報,描繪出一天內旅客的類型和流動,大約有110萬人次,而當時的運載量大到底下加註了一行「進來看看吧 搭乘地下鐵一刻都不無聊。」這還不到2015年平均負載量的1/4。

要應付人口成長,地鐵需要大量資金,當霍爾本的實驗正在進行的同時, Tottenham Court Road花費5億英鎊的升級也即將完成。這在負載量邊緣運作的系統,需要使用者大量的配合。「如果大家在旅途中不守規矩,可能就會打起來。」Stoneman說。風險這麼高,改變乘客行為絕非草率決定,背後是經過縝密計算的。

Stoneman、Harrison和同事們在站左邊的爭議上,立場一致。他們相信這項措施能有效解決倫敦某些地鐵站的雍塞問題,隨著列車設計、班次增加、更快、更準時,月台上會出現更多旅客。

怎麼跟民眾溝通?

計劃要成功,他們必須有智慧又有說服力,「我們一開始認為強制介入可能是個不錯的方式,」Harrison在檢討會說到,「讓一些穿著制服的人員站在左邊,讓人過不去,但考慮到可能發生衝突,我們就改為鼓勵的方式。」也就是他們在底下派人用大聲公宣導兩側都可以站人,並安排一些高大的便服人員擋在手扶梯左側,增添社會壓力,甚至找來情侶幫忙,在手扶梯上牽手,阻擋那些想繞過障礙的人。

根據The Guardian,Harrison在地下鐵服務16年了,雖然忙得團團轉卻很愛這份工作,她在這國際化都市碰上許多事,從日常的尖峰人潮,到7月7日的恐怖攻擊,當時主管不在,在炸彈爆炸後她還得呼叫救護車。經歷過這些後,她還是保持樂觀,上個月當實驗展開時,她早已準備了各式計畫,並在旁觀察,對於激烈的反應還沒做好心理準備,還引起包含華盛頓郵報在內的多家媒體關注。霍爾本計畫實行的三個星期間,根據初期的內部報告紀錄,反對的聲音迅速湧進,當然也有人不討厭這項措施,不過他們相對之下就沈默得多。

「這是懶惰和消極的象徵!」「我知道怎麼用手扶梯!」反對意見還有「慘」、「笨」、「爛」、「荒謬」、「這個主意非常糟」,在一個小時內,有18人覺得這項措施很「愚蠢」。一位旅客在聽到站好的請求後,對工作人員比了中指,甚至有人推開隊伍中的小孩往上走。「你難道不能讓我們照自己的想法來嗎?」另一人問到,「這又不是俄羅斯!」

如果站在左側的實驗將永久成為霍爾本站的規定,或者擴及其他大站,那它還需要更多測試和檢驗,不過以目前的「使用者回饋」來說,團隊覺得最聰明的做法是,至少開放一道手扶梯左側通行。不過以初期結論來說,不論多少人對此不滿,Lau的直覺是對的,透過觀察及數據,Harrison發現原本在一般上班日可以在尖峰時段可以運 12745人的手扶梯,若只限站立,將可運送16220人,這比Stoneman的預測還要多。

若有下一次,要更加考慮旅客感受

你可能覺得這個結果就足以將這個模式推廣到其他類似的地鐵站,不過有個問題就是:乘客。經過員工三個星期的勸導後,乘客們漸漸能遵守新規則,不過到了試驗中止後的下一個禮拜,他們馬上回到先前的模式,所以員工正討論要再進行下一次實驗。「這有點像孩子的心態,」身為人父的 Stoneman 說。「你花了 4 天讓你的孩子上床睡覺,完成該做的事,然後隔天他們又開始晚睡。」

根據 The Guardian,倫敦交通局在檢討會上仔細審視這個問題,如果有下一次試驗,將會只用一台手扶梯,看看能不能說服使用者站定,而且不用透過大聲公和員工監督,他們會將那台手扶梯漆成不同顏色,在左邊畫上腳印,提示使用者站穩,並播放客服的全息投影取代真人勸導。

那全息投影的內容是什麼呢?有的人認為要強調大眾利益, Stoneman 說:「如果讓他們了解這樣做是為了大家好,他們就會配合。」後來又有人指出,在倫敦奧運期間,大家都怕地鐵流量暴增,那時候他們團隊鼓勵民眾採用替代路線時,得到了與之相反的心得。「他們不是為了替倫敦形象加分,」運輸經理 James Grant 說,「要說這是為了你自己的利益著想。」「這看起來會拖慢你,但事實不然,」他說。「所以這對你有好處,能節省你個人的時間,但如果願意的話,你必須放棄在手扶梯上行走的權利。」

雖然強調公共利益似乎比較無效,不過 Harrison 不太意外,「民眾如果知道背後的系統有多複雜,一定會嚇到。」她在會議過後一週說到。「每兩分鐘要發車、控制群眾,還要處理設備故障。」在地鐵工作後,她開始遵守一項原則:門快關的時候不要勉強跑上車。「在 Jubilee 線,如果你被夾到要把門打開,就會造成誤點 30 秒。然後就會形成一段空缺,引起連鎖反應擴散開來,整個倫敦市中心就會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誤點5分鐘。不過我當時已經養成這個習慣,這花了我一個多月才戒掉,那你要怎麼阻止不知道背後這一切的使用者?」

對倫敦人有信心

儘管乘客相當叛逆,當情形重大的時候,Harrison 還是相信他們的理智。她還記得爆炸發生時,旅客離開的情形:「那是當天最震撼的景象之一,民眾完全照我們說的做,冷靜地離開現場,無私地幫助彼此,一切都靜靜地發生。」
在霍爾本的平日早晨,氣氛卻完全相反,也許這股喧鬧正是生活在偉大城市的代價和樂趣。倫敦人的天性能配合左邊站人的政策嗎?現在還說不準,改變本身就是困難的。

世界的地鐵

手扶梯靠右邊站的規則最早源自英國,台灣也是習慣靠右邊站,但在世界各地表現的卻不太相同:上海是可以隨便站、澳洲則喜歡站在左邊、日本各城市不同,東京站左邊,大阪站右邊。
香港和日本都曾經推動兩邊都站,最後演變成各種情形混雜,大致上來說道德因素勝過強制規定。

在倫敦,把看完的報紙留在車上是好心,但在維也納卻不能接受。
在日本列車上習慣把手機調成「禮貌(靜音)模式」,避免打擾到他人。
在新加坡地鐵上,吃榴蓮是相當失禮的行為。
在首爾地鐵上,不論周圍的人需不需要,坐在博愛座是不禮貌的行為,可能會引來責難。

本文獲「Inside」授權轉載,原文在此

作者簡介_Inside

Inside是台灣科技媒體領導品牌,成立於2009年11月底,係由一群熱愛網路的人所成立的共筆部落格。我們專注於觀察創新、科技、新媒體與網路的趨勢發展,報導新創公司、創業家、網站、行動平台、社群媒體、行銷與數位內容。

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網站首頁

「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專欄文章列表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將開始,你認為最具潛力的經濟特色是?
1. 大量隨香客促進地方消費
2. 帶動周邊商品銷售
3. 創造龐大志工經濟
4. 跨縣市路線的旅遊經濟
5. 科技加持的數位商機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2025大甲媽祖遶境進香》9天8夜路線圖、日期、GPS、直播、報名全攻略
電扶梯 手扶梯 英文 倫敦 乘客 地鐵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Inside
展開箭頭

Inside是台灣科技媒體領導品牌,成立於2009年11月底,係由一群熱愛網路的人所成立的共筆部落格。我們專注於觀察創新、科技、新媒體與網路的趨勢發展,報導新創公司、創業家、網站、行動平台、社群媒體、行銷與數位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