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新加坡老闆驚呼:台灣人太愛學英文了!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新加坡老闆驚呼:台灣人太愛學英文了!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新加坡老闆驚呼:台灣人太愛學英文了!

新加坡老闆驚呼:台灣人太愛學英文了!
撰文者:艾兒莎(Elsa)
精選書摘 2015/09/06

作者艾兒莎(Elsa)是公司管理者、創業家、作家、部落客、講師,也是全國最大的新加坡工作生活社群團主。

2011年畢業後在知名廣告公司當AE,和多數職場新鮮人一樣領22K,每天工作平均12小時。於是決定到新加坡工作,過程中雖然遇到許多困難與挑戰,但經過不斷努力與學習,一路從業務專員升任最年輕的管理職,老闆甚至欽點她擔任台灣分公司的CEO。之後被挖角到更大規模的新加坡公司Sugar Technology,年薪翻倍,並創辦了海外求職網Jobaway,希望讓台灣年輕人有更多管道與資訊獲得海外工作機會。

她分享自己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的點滴與實際經歷,並用心回覆網友的留言,鼓勵大家勇於跳出舒適圈,大膽向自己的夢想前進。

我在新加坡事業順心,朋友很好奇我與那群年輕有成的新加坡老闆的互動,想知道有沒有什麼特別的談話內容,或他們對台灣的看法。可惜的是,在星國的同事與老闆間,總少了台灣才有的人情味,所以也鮮少有工作之外的深入交談。

現在回想起來,倒是有個話題我會避免跟新加坡人談,就是我在台灣念的大學與科系。畢業於實踐大學應用英文系,這雖是個在我父母眼裡驕傲的里程碑,卻讓我在新加坡闖蕩至今都備受困擾,因為每當我一講完科系名稱,老闆總會皺著眉、納悶地問:「艾兒莎,我不懂耶,英文不就是拿來應用的,什麼叫做『應用』英文?」我通常都傻笑、含糊帶過,因為實在回答不出個所以然。

在我這個七年級的求學年代,應該有很多人跟我一樣,從小就去上美語補習班,而我在國、高中時,也都在台北車站的南陽補習街度過背單字與文法的日子。可是直到現在,我到了一個需要用英語討生活、溝通談判的世界裡,才驚覺花了20年「學」的英文,竟沒辦法派上用場。看著表弟妹們還是背著厚厚的英文書去上美語學校,我不禁冒起冷汗,究竟有多少人到一、二十年後還要面對跟我一樣的窘境呢?

姑且先不談我們的教育制度發生了什麼事,光是語言的觀念都搞錯了,如何去談一直被不肖業者的廣告文宣誤導的競爭力與國際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痛苦不是抱怨完就能解決的,因為在我真正需要對新加坡的客戶與老闆溝通時,語言障礙我都克服不了,何況是文化障礙?我每天要見很多客戶,除了新加坡人,各種種族幾乎都會遇到,而當我這菜鳥業務很努力地用還算勉強過關的英文跟他們攀關係談天時,自以為用油嘴滑舌的業務技巧可以打遍世界,有些人會很開心地回覆,繼續跟我暢聊,但到一段時間後總會打住,因為氣氛總會陷入一點尷尬外加冷場,無法更深入聊下去,更因為我的英文程度只學到這裡。這裡是哪裡?就是基本的生活應對與寒暄,再多一些些商用英語罷了,若談及各國娛樂與政治教育等時,雖有再多心得,卻常常只能言不及義,這實在是莫大的悲哀。

還有次在會議上,我的老闆對客戶說:「我們艾兒莎是台灣人,你要講中文,不要講英文,不然我怕她做不好會議紀錄。」當對方笑著說:「艾兒莎,那我講福建話可以嗎?」我羞紅著臉說:「啊……我在台灣算是外省人,所以我聽不懂。但是,我會學啦!」這時老闆直接嘲諷我說:「嗯……艾兒莎又要學了喔!很好學喔!」

其實說穿了,台灣人就是太愛學了,想說先「學會」再「致用」來達到目的,這就是非常可怕的通病。並非說學習不好,但在我歷經獨自闖蕩新加坡面對一切艱難的過程後,我相信最後能讓我真正成長的,是老闆的冷嘲熱諷背後想強調的「學習能力」,而非那個「只會學的慣性」。

語言是拿來說和用的,你會如何開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次在新加坡等入境時,遇到一位台灣媽媽,她說是來找兒子的,兒子才20歲,卻已經在星國的一家銀行當業務經理,我實在掩飾不住訝異,問了一下他兒子是否念很好的大學或有什麼特殊經歷,否則年紀輕輕,怎麼可能在這麼競爭的新加坡金融業升級得如此快?

這才得知,原來她兒子只念過大學,雖然是跳級、又以資優生的優異成績畢業,但大學以前都是她和老公幾乎花全部的時間在輪流陪兒子自學,從未進入任何教育系統或體制,而她在提供孩子課程時,強調的是:做中學,看到新事物與面對新問題時,要習慣馬上經歷實務並從中有所獲得。當我們都在背誦九九乘法表時,她曾帶著兒子和丈夫花了兩個月把兒童木屋蓋起來,然後去租攤位,請兒子想辦法一起把這些木屋賣出去,結果花了一週只賣掉兩個,還剩四個,於是他們就舉辦家庭小組會議,討論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且多數的問題都會要兒子自己提出解決的方法,父母只在旁邊引導與提醒而已。

我知道並非所有父母都有這種毅力、能力與時間,自創學習系統來教導孩子,但若我們能提早發現自己所受的教育方式不這麼正確時,或許可以提早糾正、觀察別人的做法並修正自己。像在新加坡剛開始工作,幾次同事教我一些工作報表及客戶應對技巧時總會問我:「艾兒莎,can you “pick up”what I said to you?」,絕對不會說:can you“learn”。英語裡從學習意思切入的 pick up 比 learn 有更快速帶走、更加速地習得某件事的概念。

這樣講好了,如果我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就不需要花一生時間去學習英文,卻在要用的時候講得七零八落;反之,就算我剛到新加坡時一點英語都不會講,但只要能在一個月內「表達我所要溝通的事情」,我就算是有學習能力。

把這位媽媽說的「做中學」套用在學習英文上,就可以找到我們的盲點了,任何語言必須先拿來說和用,才能在模仿與應用時,順便達到習得的目的,而不是花時間去學習怎麼學。在新加坡最有趣的情景是,一個人可以講三到四種語言,而我的老闆則是英語、華語和閩南語都精通,粵語更是嚇嚇叫,可是他沒有上過任何華文或廣東話的課。這也讓我想起一位大學最要好的朋友,她爸爸在高中時托福就考滿分,每次我都逼著朋友要她爸爸教我英文,但她爸爸只說「你學我這樣就好」。他用老舊的錄音帶把電影裡的人物對話全錄起來,聽一整晚直到睡著,就是要讓自己從適應這個語言的抑揚頓挫與音域開始!

在我領略了其中道理時,有次跟我老媽大吵,我毫不客氣地大喊:「要我說幾百次?語言真的是拿來用的,不是學的!」因為我老媽堅持要我那英文科一直不及格的弟弟去補習。那時我想說至少在新加坡學到了教訓,更不可以讓弟弟妹妹重蹈覆轍。但最後老媽得逞,弟弟還是乖乖去上課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他用了一年半的滿江紅分數,說服我媽這是錯誤的選擇。我媽有天終於無助地問我:「那到底怎麼樣才能讓你弟弟的英文學好啊?」聽到這,我才發現原來大家都把目標與目的設錯了,到不了彼岸也是必然的。

為何我們不反問自己:到底要怎樣把英文講好?當這個「講英文的目的」設定好了,方法即可能是:
0.透過反覆應用與模仿等實際模擬;
1.直接進入一個全英語環境,去適應這種語言頻率;
2.從文化溝通去了解這個語言,進而就能知其所適地應用。

若還不了解其中差異的話,我來用剛剛那個問題的延伸來舉例設定「學英文的目的」,而方法就會是:0.聽老師的講法背單字與文法;1.反覆練習英文的用法;2.用母語的邏輯去完成一個對話與句子。

我分享過來人的慘痛例子,並誠摯地希望那些還沒有機會到全英語環境的人,現在開始,沉浸於英文環境,並使用英文。使用方法建議如下:
0.直接找英文為母語的人對談;
1.研究自己有興趣的議題,如時尚娛樂或政治教育,旅遊攝影什麼都可以,但請務必找英文版;
2.如果沒有人可以對談,請找電影或影集,直接模仿對方語調與表情,同時記得跟著講出影片所說的英文台詞。

書籍簡介

書名:出去闖!擁抱世界級夢想:27歲CEO的圓夢方程式
作者: 艾兒莎(Elsa)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15/08/31

艾兒莎(Elsa)

公司管理者、創業家、作家、部落客、講師,也是全國最大的新加坡工作生活社群團主,著有《挑戰高薪,勇闖新加坡打天下》。

2011年畢業後在知名廣告公司當AE,和多數職場新鮮人一樣領22K,每天工作平均十二小時。於是決定到新加坡工作,過程中雖然遇到許多困難與挑戰,但經過不斷努力與學習,一路從業務專員升任最年輕的管理職,老闆甚至欽點她擔任台灣分公司的CEO。之後被挖角到更大規模的新加坡公司Sugar Technology,年薪翻倍,並創辦了海外求職網Jobaway,希望讓台灣年輕人有更多管道與資訊獲得海外工作機會。

她分享自己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的點滴與實際經歷,並用心回覆網友的留言,鼓勵大家勇於跳出舒適圈,大膽向自己的夢想前進。她的臉書粉絲團經營不到半年已得到熱烈迴響,許多以新加坡工作和職場文化等為主題的文章,獲得網友熱烈討論及多家媒體轉載報導。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出國搭機選擇航空公司時,您最看重以下哪一點?
1. 機票價格
2. 飛行安全
3. 航班時間
4. 座位舒適度
5. 機上服務
6. 航空公司品牌形象
7. 哩程累積和兌換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2025航空排行榜》大韓航空擊敗卡達得第一,因為經濟艙座位特大
新加坡英文程度 新加坡 學英文 不需要英文的工作 新加坡英文 新加坡 工作 新加坡 英文能力 新加坡 學英文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