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一位台灣工程師的告白:矽谷待3年,抵過台灣30年!我們必須砍掉重練!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一位台灣工程師的告白:矽谷待3年,抵過台灣30年!我們必須砍掉重練!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一位台灣工程師的告白:矽谷待3年,抵過台灣30年!我們必須砍掉重練!

一位台灣工程師的告白:矽谷待3年,抵過台灣30年!我們必須砍掉重練!
撰文者:陳昭穎
精選書摘 2015/04/10

因為嚮往科技勝地矽谷的陽光與空氣,出社會五年後花光所有積蓄,跟老婆一起遠渡重洋,到矽谷尋找突破的機會。沒有出國念過書的台灣工程師陳昭穎(Winston Chen)在矽谷獲得了寶貴的人生籌碼。

在矽谷3年的磨練與經歷,抵過在台灣的30年!
不是矽谷比台灣厲害,而是矽谷人充滿了野心與夢想!

關於矽谷的種種,他說:「陽光太豔,空氣太清新,階級扁平,溝通直率,官大學問不大,只有責任大,讓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我經歷不少的震撼教育與文化洗禮。我必須要學著不相信權威,不顧情面,硬起來挑戰身旁卡内基美隆、MIT、史丹佛,或是柏克萊等名門出身的同事,哪怕他是公司的執行長,這才發現人們看你的角度,其實只是你心中看自己角度的延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矽谷,讓他領悟一件事,為了成長,你必須砍掉重練,就算30歲才開始也不遲!

為了成長,我們必須砍掉重練

2014年十月初,我加入舊金山一間約70人的新創公司擔任工程師。在加入公司後,一個月內執行長被董事會迅速換掉,接著技術性操作裁員20%左右,除此之外,這間公司運作一切正常,就跟一般的新創公司一樣。在矽谷新創公司中,這些波折是見怪不怪的。

加入團隊的第三天,前端部門帶頭的工程師把所有工程師都找來,在會議中宣布,他們要屏棄過去兩年胼手胝足建立起來的程式碼,並且花接下來六個月時間全部重做。「但是他們完全沒有功能上的問題啊,百分之百可以用。難道不能把有缺點的那部分補強或換掉就好了嗎?」有人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行,我們其實想了很久,之前貪圖快速使用的某個架構,已經把產品未來的發展綁死,我們發現此刻花在『救火』的時間,比花在產品開發上的時間還要多,我們欠了太多的技術債,繼續這樣下去,這些技術負擔會拖垮整個產品。」於是他們採用新的架構,做出簡單的範例,兩者相較之下,新的架構確實比舊的架構快上十倍,也比較穩定。「為了成長,我們必須要償還這些技術債,砍掉重練。」前端技術的負責人操著紐西蘭腔調,一派輕鬆的說著。

公司的首席技術長也在現場,但是他只是靜靜的聽著,似乎早已知道這些技術的細節,也贊成團隊的結論。

技術債

技術債的概念相當簡單,在過去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有很多取捨,例如直接借用某個開放原始碼的原件,忽略掉很多當時次要的技術細節,採取某些架構上的捷徑等,讓當時的產品能夠神速地完成,進入市場,快速成長。

但是,這些借用與被忽略的部分,在產品成長到某個階段,當環境稍微改變之後,會在產品發展的道路上埋下地雷,如果踩上去,產品有可能當場爆掉,需要救火,也有可能完全癱瘓團隊在技術上的突破,讓團隊因為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空轉了好幾天,甚至好幾個禮拜。技術債跟一般的負債一樣,會隨著產品的發展呈現複利成長,你一天不還,它對你的影響力就會增強那麼一點。

若想要將公司或產品推向國際級,就必須要認知且清除那些占了較重分量的技術債,很多時候,你可能要砍掉你所累積的努力,以另一個方式全部重來。

停滯的成長

個人或經濟體的成長也是同樣的道理,前一段時期你叱吒風雲,投入的努力都是以倍數回收,只要輕鬆加把勁,經濟體或是個人就可以往前走得更遠。這時候你會有項羽那種恨天無把,恨地無環的情懷,給你一個支點,差點就可以舉起地球了。

但是,現在你的努力明明是一樣的,不斷加油,卻越來越沒有效率,所有環節都像是被鐵鏽卡住了,動彈不得。於是你增加工時,每天從早上八點工作到晚上八點。你更努力,學士不夠,又再讀碩士,碩士不夠,又讀博士,博士不夠,再拿了雙博士,只希望在成長上有點突破,但是怎麼施力都徒勞無功。

技術債的利息漸漸超越你的施力,環境已經改變,你當初抄的捷徑和當初的能力,已經變為成長的負擔。工時長,可是薪水與GDP的成長卻逐漸停滯,跟母親的碎碎念一樣,經年使用後,現在不管她的力道有多大,都是左耳進、右耳出。

愛因斯坦說:「一直重複做同樣的事情,卻期待有不同結果的那種人,叫做瘋子。」你需要用不一樣的方式尋求突破。

結構性的重整

在軟體工程上,償還技術債的方式不外乎就是「破」與「立」,打破過去賴以為生的認知、假設、工作方式,甚至是程式碼,以新的想法、作法、觀念,以及新的架構重建。

如果你想蓋摩天大樓,不管那三樓的透天厝住起來多麼舒服,都不能把摩天大樓蓋在透天厝的地基上面,你可以把珍貴的家具、擺設,或是盆栽留下來,但是骨幹的部分必須全部重來。

你當然可以賭賭看,用透天厝地基去撐起摩天大樓,但是蓋到六或七樓後,你會把所有力氣放在不斷地鞏固地基,因此很難持續往上走。到了十五樓左右,你會發現這棟樓就是你成長的極限了,每向上蓋一尺都無限困難,所有的精力都花在鞏固搖搖欲墜的架構上。

個人的技術債

承襲上一代的發展哲學,在台灣生長的年輕世代通常會有下列幾項個人成長的技術債:

地域上的技術債

當達爾文航行到引發他思考物種起源的加拉巴哥群島時,他看到島上的物種演化至非常適合在當地的生態生存,但是只要這個島的環境有點變化,這些物種很有可能會因為沒有辦法覓食而滅種。就以海鬣蜥與陸鬣蜥為例。陸鬣蜥可以吃掉並消化有刺的仙人掌,但是他沒有辦法與海鬣蜥一樣,游到海裡去覓食魚類與海藻,儘管兩種蜥蜴有著共同的祖先,而且都棲息於加拉巴哥群島,卻沒有辦法適應彼此的生活環境,如果互換環境,可能會讓兩種蜥蜴集體死亡。

在台灣成長的新世代有點像是這樣,我們所累積和養成的一切,都是為了適應你在台灣的存活與競爭,但是一旦台灣周遭的環境有點改變,以科技產業為例,半導體、光電、PC組裝產業開始外移或凋零,整個世代賴以為生的能力就會慢慢萎縮。

我們必須要走出去,讓自己的基因在全球的大生態系中隨著潮流演化,而不是死守過去的榮耀。

學經歷上的技術債

台灣承襲了傳統中國文化的思考模式,重學歷而輕經歷,人生好像是一張評分表,當你在高學歷那個項目上打勾,或是在大企業工作這個項目上打勾,人生就會一帆風順,社會就會保證你的前途,你就是人生勝利組。

在追求這些大獎的同時,也請不要忘記,這些標竿是建立在行之有年的社會假設上。我們假設電機研究所的學歷在未來三十年還是炙手可熱的,我們假設台灣在未來二十年仍然是面板或是IC設計的霸主,我們假設只要跟著明星企業的腳步走,絕對會擁有無敵的市場競爭力。

但真的是這樣嗎?你放心把人生交給這些假設嗎?

文化上、職場認知上的技術債

在傳統儒家的社會結構裡,我們太習慣接受上級或是長輩所給予的結論。填大學志願的時候乖乖聽話;決定要不要考研究所時乖乖聽話;選擇職業時乖乖聽話;要不要相親乖乖聽話;什麼時候結婚乖乖聽話;儘管很蠢,公司內部決策時乖乖聽話;是否要留下來加班也乖乖聽話。

怎麼掌握人生方向盤的人,好像不是你?這些所謂的長輩或是上級,真的知道現在世界的運行法則嗎?如果他們搞砸了,難道是他們要負責任嗎?

我們必須假設上面技術債全都引爆,各種問題狂撲而來,在這樣的情況下規畫未來,用一個個小小的突破,從根本上擺脫這些技術債。

找到你的突破點!

我不想討論整個社會要如何面對時移世異的問題,因為再如何討論,歸納出來的結論都無法「以個人為單位」來實現。若不是聽起來陳腔濫調,要不就是像過氣的政客,喋喋不休。

我想要討論「如何以個人為基礎」,在職涯上不斷持續的有小突破。主要分為四個部分:

過去的模式不行,就突破吧!不要被以前的模式束縛,新世代要找到自己的態度與方向

我在出國工作後,無法避免地經歷了許多文化衝擊,有可能是該文化找工作的方式、溝通的方式、訓練的方式、升遷的方式等。這些衝擊都會帶領我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母國文化,到底是長幼有序,或是官大學問大?到底是群組討論,或是開會只是個單向溝通的一言堂?到底是和諧和睦,或是暗地裡波濤洶湧,山頭林立?到底你的服從能裨益組織,還是通往死亡的快速通道?

有了這些衝擊,你會開始思考與選擇你想要加入,甚至創造的組織環境與文化。

化被動為主動,了解職涯升級的秘訣

在台灣,我們非常相信以下這樣的陳腔濫調:只要我有實力,機會會自己找上門,或是只要乖乖跟著體制往上爬,總有一天會站上制高點。如果你真的照著做,我保證你一定是整個團隊中工作最多,卻是升遷最慢的。

實力會隨著你的歷練成長,所以你應該開始追求歷練,學會運用人際關係,尋找饅頭(英文mentor的諧音,譯作導師)與獵人頭(專業人才招募公司),以增加自身歷練的產出,如此一來,不僅薪水會在每次跳槽時成長,技能也會越來越能抵抗社會的變遷。

台灣不行,就出走吧!找到自己的偉大航道

「如果喜歡台灣,之後可以回來,但是不要一直在這裡。」這是我那位加拿大饅頭每次見面都會耳提面命的一句話。

事實上,你必須要找到一個能快速成長與扎根的地方。環境像是土壤一樣,如果土壤不夠深,不夠肥沃,根本不可能出現千年神木。我在本書會提到,你必須要找到你的沃土,找到你的巴黎。

胸懷大志者,創業吧!創造出自己所嚮往的價值

台灣自始至終,都沒有建立起一個讓人可以「安全失敗」的文化,也因此害怕失敗,我們都只會挑那些軟柿子吃,找容易的事情做,最安全的路走,將成功者的偉業歸功運氣或是所謂的「命」,並且嘲笑失敗者,暗自慶幸自己沒有留下任何汙點。所謂的命,不就只是運氣而已?如果我們將所有成功與失敗都歸給運氣,人類並不會有努力的理由。如果科學家進實驗室前,先丟骰子,看看今天會不會有諾貝爾獎等級的發現,不會的話,何不就先回家睡覺,明天再來?

事實上,大部分的成功都是靠漸進式(增量)的努力所組成,如果你的心臟夠強,就創業吧!直接在商場上找到自己與台灣的成長模式。

我是台灣土生土長的學士工程師,沒有拿過任何外國學歷,經過長期規畫與執行後,在2012年飛到矽谷來工作。這些文章不是我的結論,而是我探索過程的紀錄,很希望這些想法能夠串聯台灣人對於職涯與發展環境的討論與挑戰,台灣會因為有很棒的傢伙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而再次找到自己的成長模式。

原文出處:圓神書活網

書籍簡介


書名:砍掉重練:30歲開始也不遲的工作術
作者:陳昭穎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2015/03/31

陳昭穎 Winston Chen

中央大學資工系,從小到大從沒念過第一志願,沒念過研究所,出社會前想拿個國外的 MBA 回台灣爽爽過,但是沒錢出國,只好出賣靈魂當工程師存錢,怎知當上工程師後就愛上寫程式,回不去了!心想在未來墓碑上一定要刻上身為工程師的事實。

因為嚮往科技勝地矽谷的陽光與空氣,出社會五年後花光所有積蓄,跟老婆一起遠渡重洋,到矽谷尋找突破的機會。

關於矽谷的種種,他說:「陽光太豔,空氣太清新,階級扁平,溝通直率,官大學問不大,只有責任大,讓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我經歷不少的震撼教育與文化洗禮。我必須要學著不相信權威,不顧情面,硬起來挑戰身旁卡内基美隆、MIT、史丹佛,或是柏克萊等名門出身的同事,哪怕他是公司的執行長,這才發現人們看你的角度,其實只是你心中看自己角度的延伸。」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出國搭機選擇航空公司時,您最看重以下哪一點?
1. 機票價格
2. 飛行安全
3. 航班時間
4. 座位舒適度
5. 機上服務
6. 航空公司品牌形象
7. 哩程累積和兌換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2025航空排行榜》大韓航空擊敗卡達得第一,因為經濟艙座位特大
陳昭穎 矽谷 矽谷在哪裡 矽谷 美國矽谷位置 美國矽谷公司 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硅谷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