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Line滾人脈圈、中南部隱形冠軍變教材

兩岸EMBA搶人戰 台校三招自救

報名人數下滑,CEO們的老師出招,從精品教到熟齡照護, 從企業第二代教到創業家,還要打「東協盃」,瞄準亞洲大老闆。

逢甲大學EMBA 將課堂搬到中科園區,接近企業主和高階主管,學員才會源源不斷。圖為千人EMBA 校友回娘家日,有一家人都同念EMBA 的有趣畫面。

逢甲大學EMBA 將課堂搬到中科園區,接近企業主和高階主管,學員才會源源不斷。圖為千人EMBA 校友回娘家日,有一家人都同念EMBA 的有趣畫面。(攝影者.程思迪)

如果我們將「高階經理人班」(Executive MBA;簡稱EMBA)當成一個「產業」,當產業面臨需求減少、市場被中國搶去時,這群專教CEO的老師們,如何用策略,拯救他們的產業?

這是個內外交攻的戰局。在台灣,報名念EMBA的人數持續下滑,過去動輒上千人報名的時代已經消失,這讓各大學只能放寬錄取標準,以免招生不足,台灣大學與政治大學的EMBA錄取率已從初期的五%不到,提升到三○%上下。

曾經,EMBA的「E」被戲稱是「Expensive」,是一張高學費、人脈含金量十足的「黃金名片」;現在,「E」變成了「Easy」,產業光環不再。

...本文未結束

我已經是訂戶, 立即看
投資客必看!首月訂閱只要100元


✔︎ 暢讀5萬篇+ 以上的商管產業話題與解析
✔︎ 額外送 100堂+的線上商務課程,訂閱就能看
✔︎ 跨平台使用,在哪都能看商周

馬上訂閱→
或是登入儲值,單次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