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捷運悲劇教我們的生命必修課

王浩威:學當原諒者 比當贏家更重要

台灣首起無差別殺人案,透露出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趨勢, 心理醫師王浩威提出改善方法,用愛與寬恕詮釋生命教育。

王浩威表示,反社會傾向的人,是因缺乏社會歸屬感,而想採取報復行為。

王浩威表示,反社會傾向的人,是因缺乏社會歸屬感,而想採取報復行為。(攝影者.賴建宏)

犯下捷運隨機殺人案的鄭捷,在高中畢業紀念冊上留下這樣的話,教我印象深刻:「我沒有放火燒我家。」

從字面來看,他知道不可毀滅家人,良知尚可壓抑內心陰影;另一方面卻也點出他對家庭的愛恨情仇。如果不是經常閃過毀滅的念頭,怎會說出這句話?兩個衝突的念頭扣在一起,存在的念頭轉向外界,形成毀滅別人的想法。至於他要毀滅的外界是什麼?並不重要。無差別殺人的心態,或者反社會的心理結構,就這麼形成。

從心理的社會結構來說,事件永遠不是單一。這次捷運殺人事件是冰山一角,下層有更大的人口基礎;事件之後,台灣北中南都有人在臉書寫著相同的念頭。這表示我們社會的疏離感已經日益加深、也越複雜,人與人之間不信任感更加強烈。如果社會趨勢不變,這種人會越來越多,而且報復行為會越來越激烈。這不只發生在台灣,美國、日本、挪威,無差別殺人事件已經成為世界趨勢。冰山底下看到的是什麼呢?

...本文未結束

我已經是訂戶, 立即看
投資客必看!首月訂閱只要100元


✔︎ 暢讀5萬篇+ 以上的商管產業話題與解析
✔︎ 額外送 100堂+的線上商務課程,訂閱就能看
✔︎ 跨平台使用,在哪都能看商周

馬上訂閱→
或是登入儲值,單次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