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台灣拍賣會登場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台灣拍賣會登場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業周刊》1951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至頂箭頭

財經 | 產業動態

台灣拍賣會登場

台灣拍賣會登場
中資不只瞄準電子業》下市潮會發生?台股市值、GDP將縮水?企業會裁員?一場兩岸最劇烈的產業整併潮到來(來源:商業周刊)
撰文者:王毓雯、蕭勝鴻
《商業周刊》 第 1466 期 2015/12/16

中國大買家說,好魚貴一點沒關係,買條臭魚,再便宜都沒法吃。

兩個交易日四起購併案,台灣企業顯然是那條「好魚」,當中國資金有益競爭力,市場又無可捨棄,我們要學的是如何當聰明賣家。

台灣拍賣會正式登場!

2015年12月,將被標記在台灣企業購併史上,因為它正式宣告一個大時代的來臨。

台北101國際金融中心3樓的台灣證交所,12月11日與14日短短2個交易日裡,這裡就宣布了四起重要的購併案,總購併金額超過3,300億元,約當是台股總市值的1.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僅如此,這四起購併案還創下幾個新紀錄:

陸企最高金額:來自中國的紫光集團(下稱紫光),計畫以568億元取得矽品近25%股權的金額,創陸企收購台灣上市公司最高紀錄。

頻率最高:兩個交易日裡,4起購併案都鎖定台灣半導體公司、業界首見,而紫光接連宣布入股矽品與南茂,也創陸企入股台企最密集紀錄。

刷新全球紀錄:12月14日下午,短短不過4個小時裡,兩宗分別以DRAM華亞科、與封測矽品為主體的100%股權收購案被提出,購併金額恰好都約1,300億元,分別刷新全球DRAM與封測業的新高紀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兩個交易日,四起購併案,來自美國、台灣與中國的買家,全都衝著台灣半導體而來,霎時間,台灣30多年來、用一片片矽晶圓築起的「矽屏障」,似乎一夕間瓦解,除了政府明令限制的項目之外,再也沒有什麼購併案是「不可能」了。

「台灣怎麼一下子都被買光了?」擁有3千家台商客戶的富蘭德林證券董事長劉芳榮,在上海辦公室與我們連線時難掩驚訝。

中國無疑是台灣這一波購併潮中,攻勢最猛烈的發動者。

截至2015年12月中,陸企對台企發動的購併入股案就有7件,除了台灣最引以為傲的半導體之外,還有金融、通訊、有線電視等等;相較於2009年到2014年這6年間,陸企在台發動的購併案不過才8起。

3起購併案讓台灣困境現行
可怕的不是被併,而是沒有方向

台股市值第36名的華亞科賣掉了,預定明年中下市;全球封裝測試第三大的矽品,賣掉了;全球LCD驅動晶片封測第二大的南茂也賣了。

這三張骨牌推出了台灣困境和機會。

第一個困境:不管你想不想賣,中國都買定了。「大陸應該硬起來,台灣既然不讓我們投資,我們就禁止台灣生產的產品在大陸銷售,它馬上就軟了。」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十月底在北京微電子會議上就嗆聲:「都是同胞,我認為台灣政治家在這方面過於短視。」

第二個困境:台北股市的市值將會逐漸縮水。隨著華亞科下市,矽品若也跟著下市,台灣股市將減少約3千億元市值。台股市值一步一步走下坡的命運已經是無所逃脫。

第三個困境:台灣重要的公司被連根拔起,下一個產業在哪裡?「我們沒有更高階的方向、產品,才會害怕,」劉芳榮說:「台灣正在結構轉型,可怕的不是被購併,可怕的不是紅色供應鏈,而是我們沒有方向。」

《商業周刊》嗅到這樣的氣氛,率先在12月10日出刊的封面故事中喊出了「竹科ON SALE」的口號,當時,有超過3位半導體董總直白的說,台灣IC設計想賣公司,好光景可能只剩3年。

一位在深圳工作多年的前台灣電子業高層透露,中國工程師在智慧型手機上鍛鍊出了系統整合與軟體開發的能力,現在他們還需要台灣的硬體設計能力,但再過不久,這個能力也會被中國追趕上;反之,台灣IC設計產業遲遲無法跳脫舊有的硬體設計思維,跨不進軟體整合領域,才是真正的危機。

▲中國買辦1號:紫光趙偉國 台商心中超完美買家?
▲中國買辦2號:立訊王來春 台廠奶水養大的收購女王

完整精采內文請見《商業周刊》1466期,全省各大便利商店同步販售

限時優惠 每天僅需3元,商周讓您讀到飽

現在訂閱商周數位閱讀:首月讀到飽。
原價290元,限時特價100元
每天僅需3元,無限暢遊商周好文。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將開始,你認為最具潛力的經濟特色是?
1. 大量隨香客促進地方消費
2. 帶動周邊商品銷售
3. 創造龐大志工經濟
4. 跨縣市路線的旅遊經濟
5. 科技加持的數位商機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2025大甲媽祖遶境進香》9天8夜路線圖、日期、GPS、直播、報名全攻略
台灣拍賣會 拍賣會 半導體廠 下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