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總評香港回歸半年

政治長紅,經濟小黑

「七一」之後,香港在政治上改變甚少, 反而是經濟出了大問題。 仔細分析,這些問題都和「回歸」有關。

九六年七月一日,《商業周刊》出版了筆者的一本書,書名叫《香港一九九七》。九七年六月,這本書經修訂後,以日文在日本講談社出版,書名改為《香港的悲劇》。了解筆者過去想法的人,又或從日文版的書名,大致上都知道這本書的內容,是表達筆者對九七年回歸後的香港所持的悲觀估計。

去年十一月筆者在台北見到《商業周刊》發行人金惟純,他希望筆者經過一年多以後,特別是香港回歸半年後,補述一下自己的觀察。其後筆者又在香港接受電子媒體的訪問,大致上都問筆者對香港情勢的估計,過去是否過於悲觀?現在有沒有「跌破眼鏡」?

筆者在《香港一九九七》中,對香港回歸的悲觀估計,來自對當時所獲資料的分析。以新聞自由的情況來說,當時中共國務院港澳辦主任魯平就不只一次告誡香港新聞界在九七後不得鼓吹「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中共副總理錢其琛也曾表示,九七後香港新聞界不應攻擊中共領導人。這不能不使筆者對九七後香港的新聞自由感到悲觀。而當時筆者對香港未來的悲觀估計,也不是指不幸的情況會立即發生,而是估計主權回歸兩、三年後會逐漸改變,不幸會陸續發生。

...本文未結束

我已經是訂戶, 立即看
投資客必看!首月訂閱只要100元


✔︎ 暢讀5萬篇+ 以上的商管產業話題與解析
✔︎ 額外送 100堂+的線上商務課程,訂閱就能看
✔︎ 跨平台使用,在哪都能看商周

馬上訂閱→
或是登入儲值,單次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