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職人傳統工藝, 挑戰世界舞台

台灣鑼鼓名匠

老職人傳統工藝, 挑戰世界舞台

老職人傳統工藝, 挑戰世界舞台(攝影者.李明宜)

象徵世界設計最高殿堂的義大利米蘭三年展中心,響起台灣人熟悉的民俗樂音:銅鑼聲,傳統樂器竟以工藝之姿登上國際舞台!二○一一年這件一鳴驚人的作品〈鑼鐘〉背後,藏有來自宜蘭林午鐵工廠師傅林烈旗的畢生技藝,將北管鼓吹樂常見的銅鑼淬煉出藝術價值,藉由定音調校技巧,非但讓鑼面盡量輕薄,樂聲品質亦絲毫不打折扣,維持林午鐵工廠自一九四五年成立至今,曾獲頒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的好口碑。林烈旗也為專業演奏團體如朱宗慶打擊樂團,客製多達六十面一組的音階鑼,打破以往認為銅鑼只求響亮無法演奏的印象。

另外,於一九二七年創立的「响仁和吹鼓廠」(仁和鼓藝工坊前身),同樣顛覆北管鼓樂器的沉悶個性,第二代傳人王錫坤扎實的繃鼓皮技術,不僅延長耐用度,更能依照表演者需求量身打造音階,而且他還想進一步挑戰工藝創新,跨界運用生漆與浮染等技法,跳脫原本以大紅、原木色為主的傳統保守風格,甚至嘗試製作八角形鼓,翻轉鼓必定是圓弧狀的外貌。林烈旗和王錫坤以上一代傳承下來的知識,融入與時俱進的創意,開創傳統樂器嶄新格局,讓鼓及銅鑼成為雅俗共賞的工藝品。

【延伸閱讀】

...本文未結束

我已經是訂戶, 立即看
投資客必看!首月訂閱只要100元


✔︎ 暢讀5萬篇+ 以上的商管產業話題與解析
✔︎ 額外送 100堂+的線上商務課程,訂閱就能看
✔︎ 跨平台使用,在哪都能看商周

馬上訂閱→
或是登入儲值,單次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